中央大學研發智慧手錶,找出中風高危險群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1 月 06 日 17:30 | 分類 生物科技 , 穿戴式裝置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央大學研發智慧手錶,找出中風高危險群


心房顫動(心律不整)患者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 5 倍,中央大學團隊研發智慧手錶,可隨時量測心電圖,用在慢性病追蹤或高危險群辨認,是潛在中風高風險者的福音。

中央大學今天舉行「以 AI 智能實踐無圍牆醫院」記者會,分享中央大學生醫理工學院團隊自主研發的智慧手錶,將醫療院所的診療設備微小化,研發成果也取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醫療認證,可做為醫師診斷醫療的輔助。

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林澂指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律不整,平均每 100 個人中就有 1 人會發生,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 5 倍,現在已有新型抗凝血劑能防止中風,只要找到這些潛在中風高風險者,就能即時治療並預防中風。

林澂表示,中大團隊結合人工智慧研發智慧手錶,受測者用手指按壓後就能傳輸資料,等待 1 至 2 分鐘後,就可得知當下的心電圖,藉由雲端人工智慧心電圖判讀系統即時分析,心房顫動判讀正確率可達 97%,這些數據可用以慢性病追蹤或高危險群辨認。

聯新國際醫院醫師林盈光提到,心律是 24 小時在變化的,有時在醫院不見得能測出病徵,因此長時間居家量測格外重要,患者在身體不適時隨時按壓記錄並上傳至雲端,有利於掌握追蹤,而取得醫療認證,才能做為醫師診斷的可靠依據。

中央大學團隊自 2018 年 6 月開始與桃園市、台北市等衛生局及新竹國泰醫院合作,進行大規模心房顫動篩檢,2019 年 5 月又與新竹市、台南市、屏東縣等衛生局及合作,深入社區量測心電圖,至今已累積上萬人的篩檢成果,透過數據分析發現約 15% 民眾有心電圖波形或節律異常,65 歲以上族群也篩檢出約 2% 的心房顫動個案。

(作者:許秩維;首圖來源: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