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再生醫學

再生醫學領頭羊:幹細胞精選 Top 5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07 月 18 日 8:45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幹細胞具有在早期生長和生長過程中,發展成許多不同細胞類型的潛力,例如肌肉細胞、紅血球或腦細胞。此外,在許多組織中,幹細胞更做為一種內部修復系統,只要人或動物存活,基本上幹細胞就能分化細胞其他細胞,以維持身體平衡。因此,許多科學家也不斷投入幹細胞研究,使得幹細胞成為再生醫學的領頭羊。因此,《基因線上》挑選 5 篇近期重要的幹細胞研究,與讀者分享。 繼續閱讀..

中研院發現多能性幹細胞關鍵:環形 RNA,可望推進再生醫學及創新醫療技術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01 月 03 日 12:05 | 分類 市場動態 ,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身體的細胞會受傷、老化,多能性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則是修補身體的契機。多能性幹細胞可被分化成各種不同的細胞,以替代已損壞或老化的細胞,為再生醫學、發育生物學、疾病致病機轉與新藥開發領域帶來諸多發現與希望。 繼續閱讀..

Mallinckrodt 人類皮膚替代物 StrataGraft 獲 RMAT 認定,加速上市時程

作者 |發布日期 2017 年 07 月 25 日 7:16 | 分類 技術分析 ,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英國製藥公司 Mallinckrodt plc 致力於為病情嚴重的患者開發先進的再生醫學療法,其研發的再生皮膚組織 StrataGraft,於 7 月 18 日獲美國 FDA 授予再生醫學先進療法認定(Regenerative Medicine Advanced Therapy,RMAT),是首批被 RMAT 認定的產品之一,該資格提供優先審查和或加速批准的可能性。 繼續閱讀..

基因真決定一切?科學家誘使某種扁形蟲生長另一種扁形蟲的頭和大腦

作者 |發布日期 2015 年 11 月 30 日 11:00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一般而言,大部分的人認為基因組所含的資訊,會是塑造有機體外型的重要因素,但有科學家卻認為外在因素或許也改變形貌。為了驗證這個論點,來自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生物學家團隊將某種扁形蟲(flatworms)的頭部換掉,用另一種扁形蟲的頭和大腦取代,過程中並無改變任何扁形蟲的基因順序。

繼續閱讀..

實驗室培養出「人肉」有助未來客製化醫療

作者 |發布日期 2015 年 01 月 16 日 16:19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多年以前就有新聞報導或許有朝一日我們吃的速食店炸雞肉,會是直接從實驗室培養出來、沒頭沒腳單純的一塊肉,而不是從真的從小長到大的雞身上取得的肉,不知當時你看到這則新聞的感想是否會是「噁心」。不過美國杜克大學的科學家已經成功在實驗室培養出「人肉」,當然不是用來吃的,而是對醫學與藥物的研究,將有相當大的助益。 繼續閱讀..

3D生化列印筆 修復骨頭用畫的

作者 |發布日期 2014 年 01 月 03 日 8:00 | 分類 3D列印 ,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你對 3D 列印要用一台很大的列印機的印象恐怕要改觀了。澳洲學者研發出一種拿在手上的 3D 生化列印筆(BioPen),可以用像「畫」的方式,在手術房中讓醫師直接在骨骼缺損的地方「塗」上幹細胞,讓它們自行生長,對病患來說復原的過程將加快,醫師治療方法的彈性也更大。 繼續閱讀..

維生素 B2 新用途: 3D 列印感光材料

作者 |發布日期 2013 年 10 月 26 日 10:00 | 分類 3D列印 ,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3D 列印是人體再生醫學發展方向的重要一環,但目前除了技術上還有一大段距離,列印用的「墨水」也得要符合各項需求,包括能被身體接受不會被排斥或毒害人體。科學家已經發現一種天然的化合物可以加入 3D 列印的過程,人體很熟悉它,叫做「核黃素」(Riboflavin),也就是維生素 B2。 繼續閱讀..

3D列印你的肝臟 或可避免醫療糾紛

作者 |發布日期 2013 年 09 月 17 日 13:00 | 分類 3D列印 ,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利用 3D 列印技術生出器官移植所需要的組織或器官,一直是再生醫學裡為人注目的方向,雖然我們在之前的報導就已提到,面對某些結構較複雜的器官,3D 列印還未到真正實用階段,不過這不代表 3D 列印對治病沒什麼用處。事實上,日本神戶大學一位醫師就拿著一顆來自真實肝臟的 3D 列印「影本」做研究,以便在真正手術前先做好規劃。 繼續閱讀..

再生醫學簡單途徑: 尿液生出牙齒 簡單方法: RNA培養iPS

作者 |發布日期 2013 年 08 月 04 日 10:00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如果牙齒報銷了,你會願意用從你自己的尿液中培養出的牙齒嗎?方法簡單,但聽起來很髒喔?不過科學家覺得的「髒」跟你想的不一樣。如果實在很難接受,還有另外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培養出再生器官需要的iPS細胞,這個方法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僅僅複製RNA即可。 繼續閱讀..

iPS方程式恐改寫,四種誘導基因可替換

作者 |發布日期 2013 年 07 月 20 日 10:00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近日再生醫學方面又有許多突破性的進展。組織培養方面,科學家首度成功培養出骨骼組織與血管組織,下一步要驗證在人體內的可行性。而2012年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的iPS細胞原理受到挑戰,因為連最基礎的Oct4基因都可以被換掉,甚至也有團隊成功使用純化學手段誘導出幹細胞,不必使用基因誘導這種比較危險的做法。 繼續閱讀..

新科學怪人:再生醫學如何生出一顆心臟

作者 |發布日期 2013 年 07 月 10 日 13:00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在《科學怪人》的故事中,科學怪人是由多具屍體各取一部份組合後並通電而成。現代再生醫學沒有那麼噁心,但也確實運用到已經死去的器官。Nature期刊報導,美國休士頓德克薩斯心臟研究中心的Doris Taylor,已經成功地把死亡的老鼠心臟,用組織工程學的方式重新改造成活的心臟,做為未來進行器官移植的基礎。 繼續閱讀..

再生新鮮的肝,人類離普羅米修斯的境界又更近一步了

作者 |發布日期 2013 年 07 月 05 日 11:20 | 分類 手機 ,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普羅米修斯遭受的詛咒──被兀鷹不停啄食那「時刻在長的肝」,其實是人類期盼已久的福祉,如今因著日本科學家成功誘導幹細胞分化成肝臟組織,並在小鼠身上發揮功用,將讓這則遠古傳說化為現代奇蹟,解決目前肝臟移植最根本的問題──捐贈不足。權威期刊《自然》(Nature)的網站新聞指出,雖然這只是一個初步結果,但未來或許能拯救全世界無數等待肝臟移植的病患。

繼續閱讀..

只要抽脂一下下,就有用不完的繆斯幹細胞

作者 |發布日期 2013 年 06 月 19 日 16:32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科學家在人類的脂肪中發現脂肪幹細胞並不是新聞,問題在於他們發現的脂肪幹細胞不容易取得也容易死亡。不過在日前一次意外中,科學家發現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繆斯脂肪細胞仍然在脂肪存活,這代表將有取之不竭的幹細胞可以運用在科學研究與醫療上,成本自然相對低廉。為什麼取之不竭呢?因為只要去做個簡單的抽脂就有了,你會可惜你的脂肪嗎? 繼續閱讀..

舊器官再利用?再生醫學新突破

作者 |發布日期 2013 年 04 月 18 日 17:44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photo credit:OTT LABORATORY)

在3D器官列印技術尚未成功前,我們還能用甚麼方式製造所需的器官?美國科學家對舊有的器官進行「洗滌&加工」,在實驗室成功培養出腎臟,並移植到老鼠身上。

此方法與阿塔拉醫師在10年前用塑膠模型培養人工膀胱的方法類似,但做法與技術更全面且周到,構想是這樣的:先取出一顆老腎臟,卸除上面老舊的細胞,只留下一個如蜂窩狀的組織框架,接下來就在這個框架上培養病人的細胞,重建腎臟。這種方法有兩大優勢,首先,新腎臟的組織與病人相匹配,因此在移植後,病人無需終生服藥來抑制免疫系統的排斥反應;其次,將大量增加可用器官的數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