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三星站上國際舞台,靠的是在自由與信任中勇闖世界的年輕人才。企業感嘆求才無門之前,也應先自問給員工多少授權、創造多少舞台?
春暖花開的三月,卻是韓國年輕人的求職備戰期。週一,韓國三星集團旗下十七間企業聯合徵才。
去年,三星宣佈開放五千五百個職缺,吸引超過十萬人報考,接近韓國大學生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為了擠進三星窄門,韓國學生卯足全力。砸錢買書、補習不手軟,就連線上教學影片也不能放過。
申請文件書審通過,還要考三星性向測驗(SSAT),最後才是面試決勝負。語言能力、數學邏輯、臨場應變,都要樣樣精通。
新進人才的聰明優異,只是三星成功的第一步。真正把三星這個品牌推向國際的關鍵,是用人心態的轉變。韓國年輕人拚進三星,為的不只是社會地位,還有自由勇闖世界的機會。
九〇年代為止,三星的海外人才培訓還是功能導向為主。表現優秀的員工,就送到日本學工業設計,到美國學行銷,或到新加坡、香港、倫敦等學金融體系運作。
董事長李健熙任內推行的「地區專家」計畫,才真正賦予了三星在全球市場攻城掠地的戰力。
即便走過金融風暴的起伏,三星依舊每年送出至少三百位員工,到全球七十六個國家「自由」學習一年。
這群年齡介於二十八到三十四間的地區專家,只負責吸收當地語言、文化和法規、人脈。
三星每年給他們一點五億韓圜(約四百六十萬台幣)住宿餐旅補貼,但不強制要求他們在海外上課或進當地三星分公司辦公。
地區專家制度,把三星推上了國際舞台,也帶動三菱、夏普、丸紅等日本企業起而倣傚。
想爭得人才,需要縝密的嚴選機制。但在感嘆沒有「好人才」之前,台灣企業恐怕要先檢視自己的心態和視野。
只有從信任出發,創造舞台、充分授權,才能真的培養出驍勇善戰的員工願意一起征戰四方。
本文獲得正式授權自 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