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M 大廠遷移產能面臨多重考量難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6 月 24 日 11:05 | 分類 人力資源 , 國際貿易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ODM 大廠遷移產能面臨多重考量難題


中美貿易戰自去年下半年算起已逾一年,但 ODM 大廠普遍對中國以外的產能遷移保守以對,有趣的是,外界對於能夠取代中國的製造重心在哪,有著熱烈興奮的討論,無論是越南、菲律賓還是印度,各自有擁護者,既然外界都幫忙找出產能轉移的答案了,為什麼 ODM 廠遲遲不肯明確答題?

原因在於,ODM 廠深知,如同中國那樣超大型完整產業聚落已經很難在地球任何一處複製,面對貿易戰可能涵蓋影響的數以千億價值商品,產能要遷去哪裡,後續所牽涉的環節實在太多太複雜,各家廠商皆有備案,但各個都沒有十足把握。

掌舵年營業額數千億、甚至上兆元的大型 ODM 廠,大船轉向總需要有更多考量,目前在態度上,普遍認為降低中國產能比重是趨勢,但並不認為有哪一個國家生產條件能取代中國,各個國家,特別是東南亞,認為各有優缺點,並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壓倒性勝出,這一方面反映品牌商目前沒有針對該移往哪個國家拍板定案,因此 ODM 廠也不敢貿然投資設廠;另一方面也反映 ODM 廠面對後續局勢情境的變化更加複雜,以往單純的「哪裡便宜就往哪裡去」的思維,都是植基於中國發展了 20 年以上的完整且穩定的供應鏈體系,這包含中階管理幹部的成熟化以及人工的純熟度等因素,而如今的東南亞,並未有中國那樣的條件,於是讓 ODM 廠遲遲不敢下決定。

品牌廠動向不明,一動不如一靜

仁寶早在 2008 年開始投資越南廠,不過後來因為生產效率未達預期而停擺了一陣子,於 2015 年復工生產手機,但生產量並不大,去年貿易戰開打,仁寶才重新正視越南產能,目前生產受關稅影響的網通產品,該廠占營收僅約 5% 以下。

未來美國對中國可能實施 3,000 億美元商品加徵課稅,其中包含筆電、消費性電子等產品,仁寶是否將筆電移往越南生產?

仁寶總經理翁宗斌指出,要視中美雙方 G20 談得如何,筆電短期內不會遷移,不只是越南,中國以外的供應鏈都不完整,遷移過去複雜度反而提高。

翁宗斌指出,大家(同業)都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 13 億人口,越南、菲律賓各自都約 1 億、印尼 2 億多、泰國約 7,000 萬,很難找到一個地方,把東西都塞進去,事實就是如此。

若 3,000 億美元課徵下去,筆電受影響部分勢必要轉移,翁宗斌指出,筆電因為單價高,影響很大,所以會有積極對策,但遷移都有成本,若與扣稅的差異不大,「一動不如一靜」。

目前在東南亞並沒有生產據點的廣達,同業認為東南亞工資雖然較為便宜,但供應鏈不完整,需要多方面考量,並且「沒有收到客戶消息」,也是目前遲遲沒有大規模遷移產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指出,他們並未正式接到(客戶)消息,若要轉移產能,挑戰很大,對所有供應商都是挑戰,設點在哪都還不一定,轉移產能花在運輸上面的成本也要計算,客戶的問題要等正式接到要求再來說。

某 ODM 廠管理階層指出,很多人擔心產能遲遲不轉移,若貿易戰加劇、確定要加徵關稅,產能轉移、廠房認證來得及嗎?這完全不是難題,租下廠房很快,廠房及產品認證,只要不是牽涉汽車電子相關產品,品牌廠在緊急情況下,證認都不會是問題,問題還是在於品牌廠是否決定在哪?品牌廠若決定了,大家(指供應鏈)要談也比較好談。

英業達目前中國以外的製造產能,在台灣(NB、伺服器)、墨西高(伺服器)、捷克(伺服器)以及檳城(智慧裝置)。

英業達董事長卓桐華表示,現在大家喊最大聲是越南、菲律賓,各有優缺點,但關鍵還是在客戶態度,若客戶有需要,他們當然都會跟進,不過現階段,局勢還不明朗,所以審慎評估中。

印度市場大,但投資關卡多

除了東南亞之外,印度近年也被拿來當作下一個製造重心來討論,目前包括緯創以及鴻海都在印度布局產能,據悉為小量生產 iPhone 的工廠,不過布局印度仍有許多難題需要面對。

緯創董事長林憲銘指出,目前印度廠只做內需市場、沒有外銷,目前已有很多在地客戶,做了很多產品,那邊也有醫療器材生產線,看好印度會變成下一個像中國那樣大的市場。

不過林憲銘也坦言,印度市場潛力雖大,但仍有許多難題,在於他們設下的投資關卡很多,過去在中國投資,中國政府對於吸引外資做到一條龍服務,公司申請程序往往不超過一週,印度公司申請時程起碼要 4 個月以上,效率大不如中國。

品牌廠考量:中國以外人才斷層仍待克服

電競筆電大廠微星,以品牌廠角度看待產能轉移最要考量的問題,一反一般認為成本為首要考量,微星總經理江勝昌表示,產能若要轉移,首要考量的不是成本,而是品質。

江勝昌表示,有人談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但其實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吃下全部產能,中國工資在漲,但越南工資漲幅也很兇,因此最大考量是產品的品質,成本才是第二考量。

中國用了 20-30 年的時間才發展為如今完善的供應鏈聚落,其他地方要完全取代中國談何容易,除了供應鏈完整度之外,東南亞等地缺乏工廠品管、工程師等人才,使得產品生產與品質掌握充滿變數,這些對品牌廠而言,難以精算,因此要擺在考量的第一順位。

江勝昌表示,台灣過去擁有專業製造工廠,後來因為成本關係移到中國,當時有大批台幹過去,打拚了 15-20 年之久,並且也培養了許多當地幹部,中國工廠人才相對完整。

但是東南亞地區具備這樣的管理製造人才嗎?江勝昌認為,廠房設備需要調較工程師、測試工程師等品管人才,這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但這個對品牌來說很重要,東南亞勞工薪資一下就上來、上來速度一定(比中國)更快,搬過去要什麼沒什麼,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整體而言,ODM 廠目前普遍因為品牌廠動向不明,因此對於產能轉移計畫皆採取守勢,多因為原本在海外已有規模不大的產能據點,時值貿易戰環境變動時刻,需要向客戶準備產能方案,而個別在台灣、東南亞、印度等地擁有既有產能的 ODM 廠,在局勢還不確定之際,且除了中國,也還找不到毫無疑慮的理想生產基地,自然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不敢貿然大舉投資海外產能了。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