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盯上 Google 沒搞定的事,5G 時代的 AR 眼鏡怎麼玩?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6 月 28 日 8:15 | 分類 xR/AR/VR/MR , 手機 , 穿戴式裝置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vivo 盯上 Google 沒搞定的事,5G 時代的 AR 眼鏡怎麼玩?


AR 眼鏡這種過時的潮流,在 5G 時代可能又會新生。

正在中國進行的 MWC 2019 上海,除了 5G 是各家廠商爭奪的焦點,多年前 Google 憑 Google Glass 掀起 AR 眼鏡風潮,又重新提起。現場 vivo 展示一款 AR 眼鏡,宣稱支援雙螢幕異顯和 6DOF 技術,連線手機後,可雙螢幕異顯互動,同時還開發如行動辦公、AR 遊戲、3D 畫質視訊、辨識人、物等諸多應用功能。

不過令人納悶的是,AR 眼鏡早被業界認為過時,vivo 為何選擇這時間點再次提起?

Google Glass 掀起的 AR 眼鏡潮流

2012 年 4 月,Google 發表 Google Glass 概念的 AR 眼鏡,有和智慧手機一樣的功能,可透過語音控制拍照、視訊通話和辨認方向,以及上網處理文字資訊和電子郵件。這款頗具科技感的產品,引發宅男熱捧,即便是普通消費者,玩膩了智慧手機後,也希望體驗到有全新互動方式的頭戴式產品。

緊接著 2013 年,Google+ 又發表第二代 Google 眼鏡的照片。相比第一代 Google 眼鏡使用骨傳導技術播放聲音,第二代明顯變化是新增耳塞。除此之外,新產品還相容新款太陽眼鏡和各種視力矯正眼鏡。

隨後國際掀起一波 AR 眼鏡潮,並成為巨頭和資本追捧的對象。2015 年 1 月微軟發表(MR)混合實境裝置 HoloLens,極力撇清與 AR 的關係,但工作原理同樣類似 AR,在虛擬實境世界,為用戶搭起互動回饋的資訊迴路,以增強用戶體驗的真實感。

彼時 AR 眼鏡領域,還冒出一家備受關注的創業公司:Magic Leap。這家成立於 2011 年的擴增實境公司,神奇之處在於還沒有發表任何產品時,2015 年前後就從 Google 、阿里巴巴、矽谷知名風投公司安德森霍洛維茲等公司拿到數十億美元投資,估值一度高達百億美元。可見當時這產業有多瘋狂。

2017 年 12 月,Magic Leap 終於發表首款產品 MR 眼鏡 Magic Leap One(開發者版本),隔年 8 月發售消費者版本,定價 2,295 美元起,但由於實際產品的使用觀感與示範影片相差甚遠,Magic Leap 被消費者廣為詬病。

高昂的價格、雞肋的工具,場景的局限,甚至是產品本身的笨重,以及戴上時產生的眩暈感,讓 AR 眼鏡在 C 端大眾消費群體難以普及,導致至今天仍舊是小眾產品,整個產業也陷入低迷。

唯獨值得一提的是,無非是 2016 年 7 月 Niantic 公司推出的 AR 遊戲《精靈寶可夢 GO》,成了迄今為止唯一的現象級 AR 遊戲,席捲全球。

(Source:vivo

vivo 為何盯上 AR 眼鏡?

身為終端機廠商,vivo 的主業務還是手機,無論 AR 眼鏡還是其他可穿戴裝置,都離不開手機,多是手機場景的延伸和附屬品。

這種變化 vivo 執行副總裁胡柏山總結為「一主三輔」戰略:以 5G 智慧手機為核心,以 AR 眼鏡、智慧手錶、智慧耳機等多類裝置為增量,構建智慧多元業務矩陣。

之前,無論 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MR(混合實境)智慧可穿戴裝置,受周邊技術條件限制,多數尚未達到市場化成熟階段,但隨著 5G 商用,尤其中國市場,5G 商用牌照發放,意味著逐漸進入 5G 時代,AR 眼鏡一旦與 5G 手機配合,藉助 5G 網路高頻寬、高速率、低延時特徴,可承載高畫質串流媒體及更豐富的資訊增強。

vivo 通訊研究院總經理秦飛表示,5G 網路提升後,用戶的體驗不必局限在手機小小的螢幕,AR 眼鏡就是「可隨身攜帶的大螢幕」。同時 AR 眼鏡為可隨身攜帶的大螢幕,能把內容充分展示;更是私密的螢幕,即使在擁擠的地鐵,也不擔心旁邊的人看見。

也就是說,AR 眼鏡並不會獨立存在,意義可能不在於市場價值,也未必是 vivo AR 產品的最終市場形態,更像 vivo 的判斷:看清 5G 時代可穿戴智慧裝置的方向,直接將其納入核心戰略規劃,決定投入資源逐步推進。

手機廠商急需破解成長的煩惱

去年,vivo 曾在北京舉辦開發者大會,開放 AI 能力,宣稱要把 AI 能力內建到物聯網終端機,當時我們就預測物聯網時代,手機廠商的角色會轉變,原因在於手機是個天然控制器,一支手機不僅能連線並控制各場景裝置,甚至可透過手機內建 AI 模組高效運算和傳送某些場景,根據用戶的使用場景,做到多裝置聯動。

「這個時代智慧型終端機已不只手機了」,vivo 執行副總裁胡柏山表示。在他看來,網路時代 PC 全球存量只有 18 億台,未來萬物互聯的時代可能這個數字變成上兆部的聯網裝置。

這也正是華為、小米、OPPO 等都在加強 IoT 戰略的原因。當手機成為存量市場,成為核心進入點的價值越發重要,但增長卻是難題,唯有整合到 IoT 戰略之下,價值才能在更多場景釋放。

可見,AR 眼鏡更像 vivo 啟動 IoT 戰略大門的籌碼。

另一方面,當手機市場下滑,可穿戴裝置卻保持高速增長。根據 IDC 資料,第一季中國可穿戴裝置市場出貨量為 1,950 萬台,與同期相比增長 34.7%。全球市場,第一季可穿戴裝置共出貨 4,960 萬台,與同期相比增長 55.2%。裝置類別包含腕戴式裝置、耳戴式裝置等多種形式。

知名分析師郭明錤甚至預測,蘋果會在 2019~2020 年間推出新一代 AR 消費級終端機。華為、阿里、Facebook 等巨頭也在積極研發或布局 AR 產品。

5G 時代到來,對 IoT 產業的激發,促使手機廠商不想再坐等產業鏈創新出現,而是選擇主動突破、尋求增長,甚至占領技術制高點。終端機廠商,都在嘗試憑著 5G 手機為核心進入點,開始「第二副業」。4G 時代陣地戰或許告一段落,但 5G 時代的車拚才剛開始。

(本文由 36Kr 授權轉載;圖片來源:vi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