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夠混亂了,元宇宙別來搗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19 日 0:00 | 分類 數位貨幣 , 科技趣聞 , 網路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網路夠混亂了,元宇宙別來搗蛋


自從 Roblox 將「Metaverse」填滿招股書,Facebook 宣布要成為元宇宙公司,元宇宙已被寄予下一代網路厚望,大批科技公司爭相高舉「元宇宙」旗幟吶喊,生怕自己被定義成「古典網路公司」。

儘管沒多少人能說清楚元宇宙是什麼,但網路對這種瘋狂和興奮應該不陌生。只是我們無法區分,這是共享經濟、社群團購那種令人窒息的夢想,還是當年賈伯斯掏出第一代 iPhone 時遭遇的嘲笑。

既然如此,不如先放下科幻電影濾鏡,看看最近幾個和元宇宙似乎毫不相關的事件,筆者認為藏著元宇宙最重要的事。

同樣超紅卻有點讓人看不懂的 NFT ,NBA 球星柯瑞花 18 萬美元買了 NFT 頭像,王家衛也發表首個 NFT 電影作品。

騰訊宣布放棄獨家音樂版權,網易云音樂變灰的歌單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未成年人遇上最嚴防沉迷措施,開始組團打一星和租號買號,帳號是你的,但進入遊戲的權限不是你的。

南韓成為全球首個立法限制蘋果、Google 等科技巨頭應用商店抽成的國家,蘋果依然拒絕《要塞英雄》重新上架 App Store。

這些新聞背後都指向一件事──數位內容和服務所有權,儘管很多人根本不在乎,但如果相信《一級玩家》元宇宙藍圖,這就是不能忽略的問題,甚至比 AR、VR 等和元宇宙相關技術更重要。

(Source:維基百科

不懷疑人類最終構建五感媲美現實世界的虛擬宇宙,涉及技術幾乎都有雛形,就像支撐今天網路的技術幾十年前就出現,我們已邁過從 0 到 1 的階段。然而是否構建夠逼真的虛擬世界,我們就擁有元宇宙了?

很快網路連接的將不是電腦而是大腦。接下來順理成章的是,人的記憶、意識和全部人格能上傳到電腦和網路,人類有可能生活在虛擬世界──虛擬世界,你想想,什麼都能做,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就像上帝。在那裡,一個人可以擁有一顆星球!

這元宇宙與其說是下一代網路,不如說是和現實平行的世界,全新的社會形態。元宇宙就從技術問題變成社會問題。

就這樣進入元宇宙,網路只會越來越糟糕

假設技術讓我們馬上進入《一級玩家》的綠洲,真能永享天堂的快樂嗎?賽博世界裡馬斯洛需求最底層的生理基礎不存在,我們可輕而易舉獲得物質快樂,可網路本質並沒有變,只是更大更立體,大到全方位涵蓋生活。

獲得倍增的多巴胺時,網路的負面效應也將以最大程度放大。歌單變灰、防沉迷限制、大數據殺熟、帳號被封這些網路問題儘管讓很多人不爽,但都不至於對真實生活有太大影響,因現實生活和虛擬世界還有清晰的界線。

但若虛擬世界變成全部,就完全不是這回事了。想像房地產商規定你每天只能出門 3 小時、零售商隨時沒收私人物品,更別擔心針孔攝影機了,因每吋肌膚的觸感都早上傳到伺服器。

當馬克祖克柏宣布 Facebook 要轉型為元宇宙公司, 就引發不少關於數據隱私的擔憂,西英格蘭大學 VR 專家 Verity McIntosh 表示:

Facebook 在 VR / AR 方面投入如此大的部分原因是,當用戶在這些平台互動時,可用數據粒度比基於螢幕的媒體高一個數量級。這不僅是關於我點擊的位置和我選擇分享的數據,而是關於我選擇去哪裡、我如何站立、我關注哪裡的時間最長、我身體移動和對某些刺激有反應的微妙數據。這是通往一個人潛意識的直接途徑,這些數據對資本家來說是金子般的寶藏。

過去 Facebook 隱私保護問題,這擔憂並不過分。而這只是網路中心化的其中一個問題,正如全球資訊網發明者 Tim Berners-Lee 所說,現在網路已背離他當初「自由開放」的初衷。

網路服務讓我們享受前所未有的便捷,前提是我們放棄數據所有權。即便付費訂閱音樂和電子書,甚至聊天紀錄和朋友圈,我們並不真正擁有,一旦伺服器關閉,或網路公司調整業務,這些就不復存在。

據用戶協議,用戶創造的數據,其實屬於網路公司。

最近《脫稿玩家》電影,主角 Guy 是遊戲 NPC,當他意識覺醒影響到遊戲發行,遊戲擁有者像上帝透過各種方式要殺掉他,甚至不惜毀掉伺服器,最後 Guy 倖存只是因遊戲擁有者放過他。

《脫稿玩家》和《一級玩家》結局類似,最後綠洲成為數位烏托邦,都是因遊戲擁有者從唯利是圖的商人變成善良的主角。

(Source:維基百科

然而「經濟學的基本公理就是人類唯利是圖」(《三體 Ⅱ》),元宇宙可能成為真正跨越地理界限的線上社會,當這個世界有個操縱一切的上帝,人類是否只能寄望上帝是個好人?

前幾年文章《網路完蛋了,已經。》講的是網路中心化的種種問題。當時這標題有點危言聳聽,不過當網路朝元宇宙發展,未來可能比作者想的更慘。

報告顯示約 42% 網站由 5 家公司托管,67% 雲端服務由 Google、亞馬遜、微軟 4 家公司控制,我們常用的網路服務也基本集中幾家巨頭,我們已將這些公司視為網路水電瓦斯公司,元宇宙就是一個個數位王國。

成為數位烏托邦,有比真實更重要的前提

雖然元宇宙概念層出不窮,但幸運的是,我們遷入元宇宙的時間或許不會比人類移民火星更早,還有機會邊發展構建逼真虛擬世界的技術,一邊修復各種網路問題。

目前大多冠名「元宇宙」的網路平台可能連 0.1 版都算不上,這不只受限硬體技術,仔細想想,我們無法虛擬世界真正當成真實生活的原因,真是它不夠逼真嗎?

▲ 元宇宙概念第一股 Roblox。(Source:Roblox

原因可能是我們必須在現實世界謀生,線下匯聚各種社會關係,大多數人最重要的資產(如房子車子)都只在現實流通。而在網路,我們甚至連一首歌、一本書都不是真正擁有。

如果元宇宙是和現實世界平行的線上社會,這些東西必然可在虛擬世界有對應。我們至少需要通行一切虛擬世界的「網路身分證」,以及可在現實和虛擬世界流通的經濟體系。

同時元宇宙將重塑社會結構,現實世界很多產業在虛擬世界可能完全消失,並誕生更多新經濟活動。科幻作家陳楸帆認為元宇宙會帶來新價值體系,不能沿用原有貨幣。

陳楸帆科幻小說《AI2041》設想新貨幣單位,可與愛、歸屬感等需求相關。

這或許太遠了,回到現實,最起碼得讓我們擁有自己的數位資產吧。現在火熱的 NFT 就在做這件事,遺憾的是 NFT 像比特幣,逐漸演變成投機炒作標的,人們關心的是頭像圖能賣到多少天價。

但 NFT 本身技術對數位資產意義重大,NFT 是儲存在區塊鏈的數據單位,有唯一且不可取代性,每份 NFT 代表的數位資產都有獨特價值。

▲ 猜猜這些頭像要多少錢。(Source:Larva Labs

簡而言之, NFT 可證明某個數位內容屬於你,且讓數位資產像現實世界流通、交易、變現。除了 NFT ,另一個構建元宇宙經濟體系的關鍵應用可能是 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也稱為「虛擬華爾街」。

顧名思義 DeFi 是為加密貨幣構建的金融體系,實現用戶間點對點交易,但這是利用區塊鏈的智慧合約通路銀行等第三方機構,實現用戶間點對點交易,所有流程都由代碼自動執行。

不過 DeFi 也有風險,前段時間有駭客利用智慧合約漏洞盜取價值 6.1 億美元加密貨幣,但也正因區塊鏈不可篡改性,駭客盜取後也難以隱密轉移資產,DeFi 依然可有望建設元宇宙金融系統的基礎設施。

無論 NFT 還是 DeFi ,都是以去中心化技術確定數位資產擁有權,並推動資產流通交易,基於這些技術的平台也看到另一種有別於 Roblox 的元宇宙雛形。

如單日收入一度超過《王者榮耀》的 NFT 遊戲 Axie Infinity,和傳統遊戲最大差別在用「邊玩邊賺」(Play-to-Earn)模式,遊戲寵物 Axie、虛擬地產、裝備道具都會成為玩家真正擁有的資產,可交易和提現。

這款遊戲在菲律賓尤其火爆,不少玩家經 Axie Infinity 收入超過當地收入。Axie Infinity 8 月交易量達 10 億美元,也成為以太坊有史以來最高成交量。遊戲內也採用去中心化治理,Axie Infinity 發行治理代幣,可投票決定社群資源庫分配方式,甚至遊戲未來走向。

YGG(Yield Guild Games)正為菲律賓玩家提供初始資產加入 Axie Infinity,照他們設想,透過這種方式創造有史以來最大的虛擬世界經濟體。一種觀點認為以太坊就是沒有酷炫入口的元宇宙,區塊鏈則像 HTTP 之於網路是基礎協議。

區塊鏈特點的確具備潛能,但也有不少風險。過去依賴值得信任的第三方機構當中介,如大型網路公司。區塊鏈能以去中心化形式繞過中間商,前提是區塊鏈本身公信力有保障,不會出錯。

這些問題並不能很快解決,區塊鏈的價值也並未得到廣泛認同,但的確是綠洲世界的重要前提。假設元宇宙遙不可及,起碼可讓網路更好,想想我們一開始期待元宇宙究竟是為什麼。

web 3.0 和元宇宙 ,誰才是網路的未來

如果真把元宇宙當成網路未來方向,而非提升股價和市值的裝飾,那與其不切實際畫餅,不如真的想想如何改善網路,否則就像前文提到,元宇宙只會成為網路負面影響的放大器。

NFT、DeFi 的去中心化應用、數位資產所有權、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元宇宙流行前人們曾以另一個詞概括──Web 3.0。這詞現在鮮少人提及,web 3.0 希望讓網路回到最初自由開放、去中心化,將用戶數據以分布式儲存記錄於不同伺服器,不再集中個別科技公司的中心化伺服器。

Tim Berners-Lee 還創立致力推動網路去中心化的公司 Inrupt,並推出中心化網路平台「Solid」,但平台商業化進展依舊緩慢。

▲ Tim Berners-Lee。(Source:Flickr/Open Data Institute CC BY 2.0)

較大問題就是去中心化的 Web 3.0,用戶使用時不會感到不同。去中心化數據儲存是後端執行,對習慣以數據換取便利的用戶,很難有改變動力。由於去中心化應用並不普及,開發者往往需花費更多精力開發各種底層技術和工具,大大延長開發時間,在講究快速的網路時代顯得格格不入。

從這角度看,元宇宙出現或許能成為契機。樂觀一點的預期是,元宇宙沒有淪為過度炒作的又一個網路概念,而是一步步接近我們的生活,人們也將愈發意識到去中心化對於網路的意義。

元宇宙經歷重大演算法倫理問題後,「困於元宇宙」的人們為組織去中心化力量揭竿而起,虛擬人類文明翻開新的一頁。而我們還是不要對元宇宙抱有太多期望,更不要說和現實世界平行,甚至取而代之,一切為時尚早。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