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部標檢局將在 APEC 跨能源與標準主題論壇分享再生能源憑證經驗,也盼一同找出亞太統一標準,而目前經濟部也就歐盟提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正超前部署培植在地的碳盤查驗證機構,預計可在 9 月可上路。
歐盟 2021 年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從 2023 年起開始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針對部分產業要求繳交碳排放量費用,進口企業也需自行申報碳排量,並在 2026 年起對高碳排產業課徵碳關稅,標檢局副局長謝翰璋表示,所謂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也就是要求計算每生產商品會排出多少碳,只是目前還是一個大型框架,如何操作、執行都還未知。
歐盟自 2023 年開始蒐集資料,並在 2026 年開始實施關稅,因此經濟部也盼能迅速培植第三方查證機構,協助機構盤查。經濟部標檢局第六組組長黃志文表示,目前除了有包括英國勞氏(LRQA)、英國標準協會(BSI)、法國艾法諾、BV、德國萊茵、瑞士 SGS、挪威 DNV 7 家歐商之外,也正培植金屬中心、商品檢測驗證中心及工研院量測中心,期盼金屬中心跟商檢中心可做為本土碳盤查機構,在 9 月上路,目前第一階段共培訓 60 名查證員。
謝翰璋指出,將來針對碳邊境調整機制,歐盟、美國或許會有自己的標準,也說不定將來 APEC 也會有一套標準。
目前商業司、中小企業處、工研院也正在協助企業盤查進行前端的碳盤查輔導,同時也期許中小企業開始思考如何節能減碳與轉型,黃志文補充,雖然目前還沒有碳盤查需求,但為了兩三年後可能的爆發期,目前仍超前部署預先準備。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