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紅肉易患心血管疾病的原因──腸道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8 月 14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多吃紅肉易患心血管疾病的原因──腸道菌


「腸道菌相失衡」,也就是腸道內壞菌比好菌多,是許多疾病的主因之一。舉凡糖尿病、憂鬱症、失智症、癌症等皆有相關的研究報導。而最近的研究顯示,心血管疾病應該也與腸道壞菌的作祟脫離不了關係。

腸道菌代謝物會影響人體健康

人體的腸道有如體內的一座細菌發酵槽,因為滋長其中的腸道菌會分解、代謝那些消化不完全的食物成分,並且分泌出各式各樣的代謝產物,有些對健康有益、有些則會傷害健康。例如人體不能消化分解的膳食纖維,經由腸道益菌發酵後產生「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能為細胞提供能量來源並且促進腸道的健康;而紅肉中的成分經由腸道壞菌的作用後產生「三甲胺」(trimethylamine)相關的化學物質,則被認為是危害心血管健康的因素之一。

紅肉攝取過量,助腸道壞菌危害健康

肉鹼(carnitine)是紅肉(如牛肉)所富含的成分,當食入過量的紅肉時,來不及被消化道吸收的肉鹼便有機會被腸內的壞菌利用而產生三甲胺。被腸道吸收的三甲胺進入肝臟後會被酵素氧化而形成「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並進入血液循環中。研究顯示,氧化三甲胺會導致巨噬細胞於血管壁之堆積、影響膽固醇之新陳代謝及促進血小板凝集等,進而危害血管的健康而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升高。因此,牛肉攝取過多可能會讓腸道壞菌有機可乘,危害我們的健康。

多食肉類助長腸道壞菌

先前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沈立言教授與台大醫學院吳明賢教授的合作研究計畫中,針對34位葷食與23位素食者進行試驗,結果顯示葷食者攝取肉鹼後其體內生成氧化三甲胺的能力是素食者的10倍。研究也發現,生成氧化三甲胺能力較高受試者(葷食者),其腸道菌相與能力低的受試者(素食者)有明顯差異。他們進一步還進行了小鼠實驗證實,上述的菌相差異是導致氧化三甲胺濃度高低的重要因素。這些結果意味著,葷食者的腸道內菌相已經趨向於能更有效率地代謝肉鹼的壞菌類型了。

膽固醇似乎影響不大

傳統上認為,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是紅肉對於健康負面影響的主因。但最近美國一項針對四千名長者,為期十年以上的追蹤研究顯示,血液中氧化三甲胺和相關代謝物含量的增加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關,此外,血糖和發炎指數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較血液膽固醇含量或血壓更為重要。至於魚肉、家禽類和雞蛋之攝取與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則沒有顯著關聯。

由飲食做起改善腸道菌相

既然腸道菌對於健康如此之重要,日常生活中應怎麼做才能讓好菌變多而壞菌減少呢?曾有醫師建議,「與其補充很多益生菌,不如先從飲食著手」,因為腸道內的好菌多寡其關鍵因素來自於「吃進的食物」,當飲食富含「益生質」如纖維質、果寡糖等,自然就能使好菌增加,於此狀態下再適當補充益生菌,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但若是餐餐高油、高糖,那麼壞菌就會隨之增加了。

結語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是地球人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球約 1,800 萬人死亡!而根據我國衛生福利部統計,包括心臟病、腦中風、高血壓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五萬多國人死亡,遠超過癌症奪走的人命。其實,無論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絕大部分都與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經年累月所蓄積的種種病因最後爆發時,往往已非醫師短時間內能夠解決;反之,如果能從日常的飲食、運動等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自然能擁有健健康康無病無痛的人生了。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