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估值翻 23 倍、逆勢融資 4 億美元,Miro 靠「白板」挑戰 MS Office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9 月 19 日 8:30 | 分類 新創 , 軟體、系統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兩年估值翻 23 倍、逆勢融資 4 億美元,Miro 靠「白板」挑戰 MS Office


去年 Facebook 宣布改名 Meta 的年度 Connect 大會,講到元宇宙會如何改變人們工作模式時,螢幕曾出現 Workroom 虛擬工作頁面。當時很多人都以為這工具是 Facebook 開發的,但卻是來自新創公司 Miro

過去幾年不僅Meta,微軟、德勤、Shopify等大公司都是Miro客戶或合作夥伴,服務甚至涵蓋99%的Fortune 100公司。今年初經濟開始下行,Miro還逆勢完成4億美元C輪融資,最新估值比兩年前暴漲23倍飆升至175億美元,強勢超越Discord、Opensea、Notion等科技界當紅炸子雞,居全球獨角獸排行榜第16名。

▲ Quest 2的Miro應用。(Source:Miro

Miro到底做什麼,為何發展如此強勁?要先從矽谷科技創新的祕密武器「白板」(White board)說起。

扎根矽谷創新土壤的「白板文化」

如果去過矽谷大科技公司參觀,可能會發現辦公室都有一個東西,就是一塊大白板。當新問題或要求出現,最常見的員工交流,就是隨手從口袋抓出白板筆,然後走到白板前寫寫畫畫。

對矽谷來說,「車庫」和「白板」都是重要的創新符號。如果說車庫文化代表矽谷開拓者堅忍實幹的geek精神,那一塊塊白板就承載著自由開放的願景。每個人都能用白板表達想法,快速呈現、不受限制,可從一走向無限大,也能隨時擦掉重新出發。

▲ 影集《矽谷群瞎傳》的白板公認是主角之一。

很多矽谷大老和公司都十分偏愛白板,如賈伯斯就是狂熱的白板愛好者,多次表示對白板的喜愛,網路也能找到大量賈伯斯用白板工作的照片。Google最初車庫辦公室原始6人團隊的工作空間中也有一塊白板。微軟中國研究院不僅每個房間都有白板,甚至連休息廳的牆壁和桌面也是隨時可寫畫的白板。某種程度來說,辦公室沒有白板就不能稱為好創新型公司。

白板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把零散訊息變成可視化結構,更視覺化說明解釋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別人的想法,同時也創造開放平等環境,任何人都能參與記錄、添加修改,最後產出創新性的想法或方案。

當然白板也有缺點,如不能儲存、不能搜尋,不能與各地的人共享,也不能讓作者以外的人不同時間都能修改。如果不小心擦掉某些圖文,可能無法重現。於是基於白板對企業創新的重要性和痛點,Miro出現了。

白板「數位化」,有趣且靈活的新一代生產力工具

雖然Miro總部位於矽谷,但誕生地其實是俄羅斯。創立Miro前,創辦人Andrey Khusid大學期間開了創意設計公司,幾年工作中他發現與客戶或同事溝通想法和產品時十分困難,傳統白板局限性很大。2011年他萌生想做視覺合作工具的想法,一開始命名為Realtime Board,直接顯示建立即時合作平台的願景。

▲ Miro的前身Realtime Board。

經過反覆運算後,Andrey Khusid重新以華麗大膽、想像奇特的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胡安·米羅為靈感,公司名稱改為Miro,產品也融合更多藝術性設計,加入更多圖案、形狀及色彩。

從2017年開始,成立6年的Miro才真正走向公開市場。這時Miro徹底改頭換面,功能也發展得十分成熟。Miro整個產品都圍繞「可視化討論」發展,並不受限團隊規模和所處行業,任何人只要有線上討論合作需求,Miro都可即用。

無論團隊需要腦力激盪、設計專案計畫、產品反覆運算、產品設計、教學培訓還是視訊會議,Miro都可為各情景提供一系列簡單好用的工具,並整合在一起。用戶要做的只要選擇適合模組,然後再添加各種文字、圖片、影片、檔案等,同時線上與團隊成員分享和修改。

(Source:Miro

每人拿到的畫布跟真實白板一樣,對添加圖文類型和數量沒有限制,使用者可自由增改內容,且所有操作都能被白板「記住」。

為了滿足使用者各種需求,Miro內建各種編輯工具,如不同文字框、筆刷、字體等,也按使用情景分類整理提供各種一鍵完成的步驟導圖、甘特圖、看板、圖表模組。除了平台預設的幾百個模組,使用者也能將上傳自己編輯的模組到雲端與別人共用。

拓展性方面,Miro提供豐富的API介面,能與Slack、Microsoft Teams、Zoom、 Notion等100多個主流生產力工具整合連接。如去年開始,使用者可便於在Zoom增加Miro外掛程式,就能在視訊時隨時打開Miro白板與團隊共用。

(Source:Miro

除了功能強大、方便好用,與近幾年在年輕群體很紅的Notion一樣,Miro吸引人還是豐富活潑的設計風格。與以前死板單調的各種文字框、流程圖不同,Miro產品設計明顯很花心思,色彩運用和產品設計都非常年輕,吸引使用者願意使用且覺得很有趣。

目前Miro還為各職業、使用情境提供全套企業流程管理視覺化方案,類型十分全面,有市場行銷、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等工作情境。

帶著分散式工作願景,Miro疫情中一路狂奔

從2017年走向市場獲得種子輪融資後幾年,Miro其實增長緩慢,可說是投資市場的「透明人」。但突然發生的疫情,為Miro的成長加柴添火。遠端工作流行後,大量工作團隊和企業用戶採購Miro服務,讓Miro一躍成為備受關注的科技新星。

2020年4月Miro完成B輪融資,此時投資人開始出現大機構和大老身影,如ICONICQ Capital、Google產品副總裁Bradley Horowitz,B輪融資估值突破7億美元,開始朝獨角獸行列前進。兩年後Miro發展速度比外界想的更快。B輪融資後,Miro用戶規模直接從不到500萬增加到3千萬,與大量頭部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年度經常性收入(ARR)突破8億美元。

今年初大量新創估值腰斬甚至腳踝斬的大環境下,Miro逆勢拿到新一輪4億美元融資,估值暴漲2,300%到175億美元。投資人名單可看到Snowflake前CEO Bob Muglia、Datadog創辦人Olivier Pomel、UiPath CEO Daniel Dines及NBA球星庫里等名人。

和Miro一樣,投資人都是押注分散式工作的未來。11年前Miro創立之初,或許沒想過有天會與遠端工作、元宇宙、Web3有什麼關係,但如今卻與新一代網路提倡的數位遊民、虛擬互動概念不謀而合。某程度來說,Miro創辦人Andrey Khusid屬於遠端工作形態最古早的擁護者和實踐者。

(Source:Miro

Miro團隊呈典型的分散式特徵,創立地俄羅斯,總部舊金山,創辦人常居荷蘭阿姆斯特丹,超過1,200名員工分布全球11個地區,遍布美洲、亞洲、歐洲、澳洲,工作常態就是線上合作。招聘員工時,Miro標準也比一般科技公司更開放,更喜歡有許多學習和工作經歷的人。員工包括前教師、非營利組織工作人員、公務員和記者等。

越來越多企業和新創開始採用遠端工作,類似Notion、Miro等新一代生產力工具也為這些「分散式組織」賦能。它們有些共同點:年輕、開放、包容、自由、有趣。隨著Notion、Miro等估值相繼衝破百億美元,似乎能看到後Office時代的浪潮滾滾而來。

(本文由 品玩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Mi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