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出問題,世界最大核融合反應爐計畫恐延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1 月 28 日 15:19 | 分類 核能 , 能源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零件出問題,世界最大核融合反應爐計畫恐延遲


為了證明核融合是否能產生無限的乾淨能源,耗資 230 億美元的世界上最大「人造太陽」ITER(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專案正如火如荼進行中,但它現在正面對不小的挑戰,由於關鍵的零件出現裂縫,進度可能會延誤、也會伴隨成本超支。

ITER 位於法國南部,是由歐盟、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南韓和美國等 35 國聯合出資計畫,歐盟做為 ITER 設施的主辦方,投入資金大約占 45.6%,其他 6 國則各貢獻 9.1%,該研究主要在研究托卡馬克型(Tokamak)核融合的技術與工程,評估相關可行性,從電漿物理實驗研究,到大規模電力生產的核融合發電廠,同時也要證明他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最近新上任的 ITER 總幹事 Pietro Barabaschi 警告,計畫現在面對的問題可能是 「全面性的」,會對時程和成本有新的要求,而且還不小。

在過去幾年 ITER 計畫不斷出現意外挑戰,COVID-19 到今年的俄烏戰爭都衝擊供應鏈,今年 5 月長時間帶領團隊的負責人 Bernard Bigot 去世,接替他的義大利工程師 Barabaschi 上任第一個任務,便是開始調查可能會影響核融合反應爐 2025 年電漿測試的原因。

其中調查結果指向兩間南韓公司, SFA工程公司製造的熱防護罩和現代重工(Hyundai Heavy Industries)製造的真空容器(vacuum vessel)。報告指出,熱防護罩包含 5 噸純銀,設計用來容納比太陽熱 10 倍的熱量,然而它的冷卻管卻出現裂縫;每個真空容器重量相當於 300 輛汽車,高度也跟電線杆一樣,因此組裝過程的焊接過程相當複雜。

ITER 管理委員會在本月的特別會議上也提出新指令,要求 Barabaschi 明年交出新的預算和時程表。

為了打造黑科技和融合,要製造出超過 10 公里的管線,拆解運到現場後再一一組裝,還有委託超過一百萬個單獨零件,ITER 認為,在發現這些缺陷之前,計畫完成度已接近 70%。

(首圖來源: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