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軌衛星商用仍待整合,惟業者各有盤算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2 月 29 日 14:30 | 分類 低軌衛星 , 網路 , 網通設備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低軌衛星商用仍待整合,惟業者各有盤算


台灣產業界在低軌衛星供應鏈多有布局,從晶片端、射頻元件端、天線系統等均有布局,然而若談到低軌衛星真正能夠發揮的商用市場,電信業者可說是擁有能夠直接與衛星通訊信號「對接」能力的廠商,然而執照開放申請以來,截至 12 月 29 日的實際遞件家數並不多,終究還是因為牽涉到法規限制、建置成本、乃至商業效益,業者的各有盤算,台灣低軌衛星通訊應用「落地」,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

今年2月以來爆發的俄烏戰爭,凸顯出遭逢戰爭、天災等非常時期,國家社會一旦面臨斷纜斷網,通訊就可能中斷的問題,而低軌衛星正好可扮演「空中的通訊纜線」功能,讓通訊系統維持運作的關鍵角色。台灣政府就計劃在未來2年間,在全台各縣市架設逾700座定點、或具備移動功能的低軌衛星訊號接收站,力求在地震等天然災害或甚至戰爭時期,能讓國內的通訊維持一定運作能力。

在公共使用上,低軌衛星可在海纜遭截斷時扮演替代通訊網路骨幹角色,而包括防災救難資訊、新聞傳播等重要資訊,也能在災害發生時順利傳送出去不受干擾。而建置衛星訊號接收站的地點,可能會包括既有的電信訊號塔,甚至移動式接收點的消防車等,配置低軌衛星或中軌衛星接收器,再以4G/5G網路轉送訊息至各用戶手機端。

然而除了低軌衛星的「公共」功能之外,「商用功能」更是各家電信廠商不可能缺席的兵家必爭之地。可惜目前因國內法規限定低軌衛星執照申請者,海外投資人只能最多擁有49%股權、餘51%須由台灣人持有,這就在國內電信商與海外業者接洽時設下一堵限制,也與部分衛星營運業者的經營策略有所相左,因此整個談判商用低軌衛星網路合作協議的過程,並不能說是十分順利。

台灣都會區的4G、甚至5G在都會區行動訊號涵蓋量不算低,而低軌衛星除做為公共緊急救難通訊之用以外,最大優勢就是相較4G、5G基地台之間的建置流程,省去了地面段的施工成本。因此若能以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做為衛星訊號接收站的電力來源,接收站的設置地點靈活度將較進一步提高。

以中華電來看,由於其官股民營身分,為建置通訊網路的「最後一哩路」,針對許多偏鄉部落欠缺的寬頻網路通訊、以及山區災防通訊需求的補充,對於低軌衛星業務開發有一定程度的責任,也因此在動作與展現與海外衛星業者合作的開放性上,較為積極,惟若無法解決股權分配的問題、並找出合宜的投資與收益平衡點,低軌衛星應用對於身為電信業老大哥的中華電而言,初期可能終究就只是「善盡責任」的作為而已。

而台灣大總經理日前接受媒體聯訪時,雖也表示在申請低軌衛星執照流程中持續努力,惟對於相關申請進度三緘其口,僅表示「時候到了大家就會知道」。或許也或多或少意味著,在台灣都會區通訊網路覆蓋率高、偏鄉山區應用十分有限的狀況下,要找到低軌衛星新應用與企業經營收益的準橫,並非一蹴可幾之事。

觀察目前國際低軌衛星業者的衛星網路佈建進度,無疑是SpaceX擔任發射搭載的低軌衛星網路星鏈(Starlink)進展最快,根據海外媒體資料,目前Starlink在太空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已經超過3,000顆,而其他也積極在該領域分一杯羹的業者,則包括了英國政府與印度共同持有的OneWeb、加拿大的Telesat,以及隸屬於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的低軌道衛星公司Kuiper,惟進度都不如Starlink。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