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內幕解密:OpenAI 搶占先機的原因比想像複雜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5 月 05 日 7:5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Google , 人力資源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Google 內幕解密:OpenAI 搶占先機的原因比想像複雜


近幾個月微軟和 Google 的 CEO 不斷為自家 AI 進展拋頭露面,微軟投資 OpenAI、推出 New Bing、GPT-4 融入 Office 365,大刀闊斧規劃工作軟體未來,姍姍來遲的 Google Bard 就顯得謹小慎微。

一招定勝負的爽文並不存在,但Google沒能搶占先機必然有原因。Google與微軟CEO行事風格不同,其實都是天平上的砝碼。

厭惡衝突的首席執行長

The Information特稿側寫Google CEO桑德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形象。多位Google員工認為,目前他不是合適的CEO。

時代要求皮查伊首次成為戰爭CEO,我們還沒看到他是否有迎接挑戰的準備。

紙上的皮查伊少了殺伐果斷,也不夠鐵血強勢。

  • 他厭惡衝突
  • 他傾向漸進式改善產品而不是大刀闊斧
  • 他容忍膨脹的員工、懶散的企業文化和低效的組織結構

且皮查伊的話語權,似乎沒有CEO該有的強勢。部分高層不聽從他調度,如無法叫DeepMind執行長確定優先事項,或與Google Brain共享程式碼。這或許因為大權根本不在皮查伊手上。

皮查伊2004年加入Google擔任產品經理,2015年晉升為CEO,得到Google聯合創辦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下圖)青睞,部分是因一眾分裂高層裡,他最冷靜、循規蹈矩。

(Source:Stansfield PL,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時至今日,拉里·佩奇雖然不插手Google事務,但仍是Alphabet董事會成員,並透過特殊股票控制公司,近幾個月還參加多場AI戰略會議。行事低調的CEO背後,是積重難返的Google。

自從成為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CEO,皮查伊便對管理這「龐然大物」多困難直言不諱。權力鬥爭、監管機構監督、員工施壓,都讓他煩擾。內憂外患,Google籠罩在類似學術或政府機構的企業文化之下,充斥官僚主義,高層又總是避開風險。

惡果逐漸顯現。部分研究AI的員工覺得,這些都阻礙他們推出新產品。2021年,一批Lamda(Bard前身)研發員集體離職,原因是語音助理Google Assistant不許引入聊天機器人。Google的謹慎可以理解,畢竟現在聊天機器人確實錯漏百出。剛從Google出走、為AI風險奔走相告的「AI教父」Geoffrey Hinton,也高度評價前東家的責任心。

但站在商業競爭角度,「開發產品但不發表」讓Google多次失去先機。Google之前開發文生圖擴散模型Imagen,但出於風險考量沒有馬上推出,結果被OpenAI的Dall‧E 2搶先,後者很快聲名大噪。

ChatGPT發表前幾個月,OpenAI挖來Google AI研究員和工程師,並承諾一定會推出實際產品,讓這些員工充分發光發熱,後來全世界都看到結果。其實追溯皮查伊內斂克制的行事風格,不只對AI開發這件事。

去年初TikTok越來越受年輕人歡迎,甚至變成新搜尋引擎,TikTok「稱霸」的世界裡,網路比以前更視覺化、更有互動性,搜尋也不例外。

(Source:shutterstock)

雖然沒有生成式AI那麼革命性,但對Google搜尋也造成威脅。但皮查伊只決定微調搜尋引擎外觀和體驗,如搜尋結果圖片更大。Pixel手機開發的高級副總裁Rick Osterloh談到皮查伊時說,如果皮查伊發覺有團隊不太聽他的意見,他仍會強調自己的觀點,但從來不會提高嗓門。

我認為這就是他給人的印象,既恭敬又謙遜。他並沒有宣稱自己是公司的領導者。

挑戰者與守城者

對比納德拉(Satya Nadella,下圖)領導的微軟,步調一致,目的也明確,果斷投資數十億美元,讓微軟與OpenAI未來血脈相連。

(Source:台灣微軟)

兩家公司結盟的背後,微軟必然有付出妥協與犧牲。為訓練AI模型分配算力和資金、將OpenAI技術植入微軟核心產品等,成了全公司最重要的事。

最近幾乎同步公布的財報,以及財報後電話會議,也鮮明體現兩位CEO多不同。4月25日微軟和Google都交出不錯的季報。微軟第一季收入與同期相比增長7%至529億美元,各項業務表現均超過預期,雖然AI是微軟最近關鍵詞,但「搖錢樹」還是軟體和雲端服務:

  • 生產力和商業業務與同期相比增長11%至175億美元
  • 智慧雲端收入與同期相比增長16%至221億美元
  • PC相關業務與同期相比下滑9%至133億美元

第一季收入與同期相比增長3%至698億美元,有兩大亮點:

  • 雲端業務收入與同期相比增長28%至74.5億美元,披露後首次盈利
  • 占比最大的廣告收入,與同期相比下降0.2%至545.5億美元,比預測1.6%好,最重要搜尋廣告收入與同期相比增長近2%至403.6億美元

從兩家財報看,Google搜尋業務還沒有被撼動,日活用戶突破1億的微軟新Bing還未開始廣告業務。雲端業務則兩者都有增長。納德拉指出,Azure提供客戶整套AI模型和工具,收入初見成效。

從Coursera和Grammarly到賓士和殼牌,我們現在擁有2,500多家Azure OpenAI服務客戶,比上季增長10倍。

廣告收入前途灰暗時,雲端業務首季盈利,讓Google腰都挺直了。Google雲端負責人Thomas Kurian最近升職,帶領團隊設計AI晶片。銷售AI服務這件事,兩家巨頭還有得戰。如果目光放更遠,AI該如何發展,如何和公司業務結合,是兩家投資者都關心的要務。這方面納德拉給投資者更多信心,明確強調微軟將是下一代AI的首選平台,還會增加雲端基礎設施,特別是AI相關投資。

我們期待繼續參加最大軟體「搜尋」的時代革命。

而皮查伊態度卻更保守。他也對分析師說Google大力投資AI,將把Bard背後AI技術引入搜尋產品,但淡化AI對搜尋廣告業務的意義。畢竟搜尋廣告仍是Google製血中心,話不能說太死。但皮查伊樂觀認為,用戶會繼續注意線上廣告,即使搜尋結果由大語言模型產生,而不是傳統網站地址列表。

我們將以數據和多年經驗為指導,不斷測試和更新,因知道人們相信Google提供正確資訊。

從股票漲跌看,投資者更喜歡微軟面對AI的「強硬」態度。

催化劑失效

當然人們從來沒對Google AI失去信心,畢竟Google是全世界最懂AI的公司之一。從搜尋、YouTube到Gmail,幾乎每項業務都有AI存在,Google還用AI打敗圍棋世界冠軍,翻譯133種語言,將智慧手機推向運算攝影,就連ChatGPT的Transformer模型也是出自Google。皮查伊說過:

2016年以來,我們一直是AI優先公司,AI是實現使命的最重要手段。

人們真正擔心的,是Google在AI浪潮下DeepMind是否遭遇「柯達時刻」,即公司擁有領先產品,但太擔心蠶食核心業務,反將它放在一旁,導致核心業務最後也面臨巨大威脅。

2022年末ChatGPT危機顯現,警鐘開始敲響。皮查伊要求團隊將新AI技術整合到眾多Google產品,必是傷筋動骨的改革。成本和利潤是最明顯的門檻。一方面大語言模型對話搜尋比傳統搜尋更貴;比起傳統搜尋頁面,廣告更難整合聊天機器人介面。固有商業模式,太龐大的瀏覽器用戶群體,成了Google嘗試新事物的阻礙。

Google看似穩住的財報,也瀰漫山雨欲來的氛圍,占營收大部分的廣告收入原地踏步,反而讓人們覺得前途不夠明朗。但Google不會坐以待斃,另一場風雲變幻正在發生。

4月20日皮查伊宣布將Google Brain和DeepMind團隊合併成Google DeepMind。合併有利提高AI研究效率,某種程度確實如此,因兩部門會開發相似軟體,合併後或許可解決各自為政、浪費算力人力等問題。但叫好聲中也有疑慮。兩團隊組織文化不同,合併可能導致動盪內耗。

Google Brain合併後失去名字,似乎有些象徵意味。最近前員工Brian Kihoon Lee專欄文解釋了Google Brain存在的意義,提到頗有意思的「催化劑理論」:

透過與Google核心業務相關的研究,可朝有利Google的方向發展。

如Google一直對NLP(自然語言處理)很感興趣,Transformers等研究催化整個NLP領域發展,但催化劑理論不會一直有效。和平時期花多少錢擴大整個蛋糕有意義,只要分到那塊蛋糕增長超過投資成本。當戰時到來,競爭對手的蛋糕份額增長多少也很重要,OpenAI與微軟聯盟代表又一巨頭誕生,催化劑理論這時就不適用Google了。

業界已有共識,機器學習將為產業帶來經濟效益,Google不再像以前,總是有革命性更新,反而橫向拓展時陷入與其他巨頭在紅海競爭。自稱AI優先,Google近幾個月還是有不少挫敗時刻。

3月14日,Google宣布全面更新Workspace,讓AI模型涵蓋辦公場景,寫信、寫公文、產生公式、製作PPT等,先請開發者內測,效果看著來挺能打。

或許運氣使然,OpenAI同一天發表GPT-4,Google鋒頭就被蓋過了。3月17日,微軟又發表將GPT-4裝進Office 365套件,推出AI功能Copilot,同樣有漂亮的示範,人們彷彿只聞Copilot,不知Workspace。

追潮流時最難也最必要,或許是狠心革自己的命。最近Google似乎加速AI領域布局,更積極進取。3月Google緊急發表Bard,但限制功能,且只開放少數地區用戶。有觀點認為這是節省成本,Google特意選能力較弱的機器學習模型,計算強度不如Google其他模型。

不過最近幾週,Google正將Bard機器學習模型規模擴大一倍,表現更好。代號「Gemini」的專案也在進行,開發新大型機器學習模型,讓Google趕上ChatGPT腳步,皮查伊也十分關注。

2月Bard公開時失誤,Google市值蒸發千億美元,5月10日GoogleI/O大會又近在眼前,壓力壓肩的皮查伊可能宣布搜尋、Google文件和Google雲端產品等新AI功能。巨頭AI遊戲只上演第一局,依然需時間解答,而這位謙遜低調的CEO,和船大難掌舵的Google,在屬於AI的未來將交出什麼答案?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