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 7/5 成立 50 週年,張忠謀等歷任董事長、院長回娘家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7 月 04 日 17:50 | 分類 科技史 , 科技教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工研院 7/5 成立 50 週年,張忠謀等歷任董事長、院長回娘家


工研院 5 日將慶祝成立 50 週年!工研院表示,自 1973 年起,工研院從半導體,到資通訊、材化、車輛、精密機械、生醫、綠能等領域,與產業攜手一同穩步推動台灣的經濟奇蹟。本次,工研院「50 週年院慶典禮」將邀請歷屆董事長、院長「回娘家」,還會秀出「全球首創」的新穎科技為典禮送上熱情祝福。

公開資料顯示,1969 年底,甫接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應邀訪韓,在參觀南韓首爾的科技研究院時,對於南韓政府為發展科技產業,給予科技人才優厚待遇和彈性法規的做法印象深刻,返國後立刻著手推動類似機構。

1973 年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推動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合併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並給予工研院以先進工業技術推動台灣工業發展和經濟起飛的目標。1975 年,RCA 獲選為台灣積體電路合作計畫的夥伴。1976 年,第一批赴美受訓的工程師整裝待發。1977 年,工研院建立台灣首座四吋晶圓的積體電路示範工廠,並自 1980 年起,陸續衍生了包括聯電、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先進等半導體大廠,奠定了台灣 IC 產業起飛。1983 年工研院更開發出與 IBM 相容的個人電腦,並將技術移轉給國內業者,帶動週邊產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個人電腦資訊產業的基礎。

工研院運用了研發環境的獨特性,以及透過綿密堅實的產業網絡關係,連結區域或產業之研發能量,積極協助台灣產業發展與升級。2005 年起,為配合台灣整體區域產業發展政策,強化科技與地方產業的連結,陸續在台南六甲設立 「南分院」、南投設立 「中分院」,深耕台灣產業創新的研發專區。

工研院成立至今總共歷任 13 位董事長,以及 10 位院長。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當屬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他在 1985 年 8 月 20 日到 1988 年 12 月 8 日擔任過工研院的院上,也在 1988 年 12 月 9 日到 1994 年 3 月 1 日擔任工研院董事長的職務。

根據工研院官網上專文敘述,從 1968 年開始,張忠謀就因為德州儀器在台灣設廠之故,與李國鼎見過面,後來台灣在 1974 年開始發展積體電路,當時擔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也曾和張忠謀交換過對積體電路的技術、景氣等事情。

1981 年時,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張忠謀受邀來台建言,也見了孫運璿一面,談的是半導體在台灣的發展計劃。隔一年,孫運璿邀請張忠謀到台灣,出任工研院院長一職。不過,當時張忠謀婉拒。但孫運璿與李國鼎仍不放棄,就近請了在美國的潘文淵與張忠謀面談,仍無疾而終。

直到 1985 年,當時的工研院董事長徐賢修再度找上張忠謀,張忠謀因之前孫運璿曾盛情邀請過他好幾次,加上工作告一段落,經濟上也已自主,在此「天時地利人和」情況下,張忠謀向台灣說:「YES」,帶領工研院邁向世界級研究機構的卓越大道,同時也開啟他為台灣半導體的加持之路。

1970 年代,台灣產業迎來轉型的挑戰,傳統產業面臨台幣升值、人工成本上漲及環保意議抬頭等不利條件,引以為傲的外銷出口優勢快速流失;新興投資的科技產業及高附加價值精密機械產業,仍屬早期發展階段,產值及效益不足以彌補產業外移留下的經貿缺口。

在此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張忠謀雖有在美國二十餘年的半導體傑出資歷與經驗,且已做到德州儀器總公司集團副總裁的位子,但他對能否以工研院院長的身分,帶領工研院成功轉型、積聚化技術為獲利的實力,讓工研院成為台灣產業、技術發展的重要推手,也自認是一大挑戰。

(首圖來源:工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