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合作走向保護主義,經濟學人:數據流已成大國博弈新挑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7 月 14 日 8:00 | 分類 國際觀察 , 網路 , 網通設備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從合作走向保護主義,經濟學人:數據流已成大國博弈新挑戰


最新英國《經濟學人》指出,亞洲數據流成為新大博奕一部分(In Asia data flows are part of a new great game),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及數位保護主義卻可能破壞數據聯通,特別是海底電纜計畫與數據管理規則制定,成為亞洲國家的新挑戰。

《經濟學人》報導,隨著網路發展,海底電纜已成約99%洲際網路流量的管道。如今連接亞洲的數位鏈接比以往緊密,對數據需求的成長速度快於世界其他地區。數據顯示,亞洲數據流占寬頻逾50%,高於2018年47%,同期流向美國及加拿大的比例從40%降至34%。美國電訊市場研究公司TeleGeography數據顯示,2022年亞洲國際寬頻使用量成長39%,全球平均36%。

亞洲區域數據流動需求成長高於全球

日本資訊科技NEC公司海底網路部門的太田貴久(Ohta Takahisa)表示,不斷擴大的用戶群及不斷成長的經濟讓亞洲成為新網路基礎建設「全球極熱門市場」。然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保護主義興起、混亂數據管理規則可能會阻礙數據自由流動。

過去各國建設網路基礎設施時,往往是國家與企業「合作」,但近年美中摩擦加劇,有利環境惡化。兩國持續增加競爭建設及控制對方無法獲得的數位基礎建設。如美國將澳洲及阿曼間一條私人電纜,祕密連接到迪亞哥加西亞島(Diego Garcia)的美國海軍基地,迪亞哥加西亞島是英國的印度洋前哨基地。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資深研究員卡瓦訥(Camino Kavanagh)指出,「電纜遭破壞」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的大問題,但近年這種擔憂加劇,包括駭客、間諜與惡意活動風險,尤其台灣周圍。日本網路先驅村井純(Murai Jun)也指出,亞洲是最擁擠的電纜線路也最具爭議性,特別南海是海底電纜的「主要街道」,尤其在日本、新加坡、香港之間。

台灣周邊電纜破壞風險最嚴重

自然危害及環境危害則是亞洲另一股破壞力量,2022年初火山爆發及海嘯切斷東加王國唯一光纖電纜,導致東加基本上與網路斷絕。另一個狀況是,拖網漁船成長,電纜意外斷裂也越來越常見,日本東京慶應義塾大學(Keio University)媒體與治理教授土屋大洋(Tsuchiya Motohiro)表示:「網路非常非常脆弱。」

《經濟學人》表示,地緣政治也在重塑亞洲數位基礎建設的建設方式及地點,隨著中國擴大亞洲領土,某些地區獲建設許可就更有爭議性。此外,中國一直與美國及盟國日本及澳洲競爭提供偏遠太平洋島國網路電纜及融資,美國則加強監管電纜建設,否決連接美國及香港的數個新電纜計畫,美國國會也在審議新《海底電纜管控法》(Undersea Cable Control Act)。

替代途徑及節點法出現。香港是亞洲傳統三大資料中心之一,與日本及新加坡並列,但日本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Tokyo)資訊科技教授江崎浩(Esaki Hiroshi)表示,現在西方國家「需要新樞紐,基礎建設第一線早產生變化」,菲律賓及關島(Guam)都為有吸引力的替代選項。

菲律賓與關島逐漸成亞洲數據新樞紐

報導舉例,美國Google架設的全球海底電纜「Apricot」連接新加坡、日本、關島、菲律賓、台灣、印尼,避開南海,日本電信電話公司(NTT)執行長佐藤佳雄(Sato Yoshio)表示,目的是增加「路線多樣性」。

不過《經濟學人》認為,現在談論數位脫鉤為時過早,雖然美國及中國電信商基本上都停止鋪設電纜,不再形成新直接鏈結,但(美國及中國之間)網路仍然相連。《經濟學人》注意到,亞洲其他國家也嘗試提出替代方案,新加坡成為新數位貿易協議的先驅,如《數位經濟夥伴關係協議》(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全球因特網與科技公司產業團體「亞洲網路聯盟」(Asia Internet Coalition)總經理潘恩(Jeff Paine)表示,調整跨境數據共享規則及現代化務實法,故成為最佳實踐的參考對象。

2019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基於信任的數據自由流通」(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概念,成為對抗數位保護主義(digital protectionism)的全球規範。但新加坡顧問公司「亞洲貿易中心」(Asian Trade Centre)執行長埃爾姆斯(Deborah Elms)表示,對許多亞洲政府來說,引起共鳴的卻是中國模式,也就是如同石油想擁有它(數據資訊),結果往往是混亂且衝突的規則,更重要的是,監管數位貿易比監管牛肉及鋼鐵更複雜,原因在技術變化太快,且多數數位問題跨領域,規則制定者無法跟上。

制定數據管理規則是最大的挑戰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經濟學家阿姆斯特朗(Shiro Armstrong)表示,如果沒有區域協調,這種數位保護主義就會生根,「這意味著放棄數據用於生產目的之大部分能力」。

《經濟學人》文章結論指出,最大的挑戰可能不在於打造或保護跨境數據傳輸的基礎建設,而在於制定管理數據的規則,美國華府智庫「資訊技術及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貿易政策專家柯里(Nigel Cory)表示:「管理數位貿易的規則、規範、協議存在真空。」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