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ECFA 讓利若叫停「台灣最糟少 1/3 貿易順差」!兩岸貿易戰三套劇本全解析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9 月 16 日 9:00 | 分類 國際觀察 , 國際貿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國 ECFA 讓利若叫停「台灣最糟少 1/3 貿易順差」!兩岸貿易戰三套劇本全解析


「若中國方面啟動報復性關稅,台方直接損失將達 300 億到 500 億美元,其中台灣農業將首當其衝……同時,也不排除中國可能透過對台貿易壁壘問題採取跨項目制裁。」8 月 30 日題為「磋商是解決『貿易壁壘』最優選擇」的文章,在中港台媒體圈引起不少討論。

這篇中評社刊出文章,作者是從事兩岸經貿研究逾30年、中國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曹小衡先細數台灣對中國的貿易壁壘「罪名」,「台灣對農漁產品、汽車、工業品等做出關稅減讓承諾,減少或解除進口管制措施,但是,對中國仍單方面設置『中國物品不准輸入項目』清單……對中國相關產業和企業利益造成不同程度損害。」

接著,他預告了台灣可「抗辯」的兩個時間,分別是今年10月12日或2024年1月12日前後。

為何是這兩個時間點?因4月12日,中國官方對台灣首度啟動「貿易壁壘」調查,據公告「調查應在2023年10月12日前結束,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2024年1月12日」,有趣的是,2024年1月12日的隔天,正是台灣舉行第16任總統大選日。

這次貿易壁壘調查,可能如何演變?《今周刊》彙整專家學者看法,歸納出三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雙邊後續談判破裂,但中國僅禁止台灣「對等商品」出口到中國,也就是台灣禁止從中國進口2千餘項產品,中國也對等禁止從台灣進口,影響似乎相對有限。

第二種貿易壁壘發展的可能路徑,就是曹小衡所稱、中國對台採取「跨項目」制裁,意指中國不排除會對台灣仍具競爭優勢的石化、機械、紡織、塑膠製品等啟動制裁。這也貼近於部分國內專家學者最憂心的發展劇本:全面或部分中止ECFA。

「中國可能會從ECFA早收清單(指提早降關稅的商品清單),針對特定產業出口量較大項目,如石化、機械、紡織還有運輸等,調整給我們的優惠,然後逐步限縮。」現任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專長兩岸經貿研究的張弘遠如此觀察。

若發生此情境,熟稔兩岸經貿發展的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吳孟道提醒,「台灣最糟情況,可能少約三分之一貿易順差!」

不過,還有一種可能是「台灣適度讓步」,決定開放進口前被禁的中國全部或部分商品。紡織、機械等不少ECFA早收清單業者或可鬆口氣,但另一面首當其衝的,將是原禁止進口品項占比高達43%的農產品。

影響多大?農業部(當時為農委會)4月底初步估算,管制中國進口農產品共計1,066項,「經評估,如果未來開放中國進口,可能受影響的品項約200餘項,占管制中國農產品項目近三成。」但農業部也以中方調查結果未出爐為由,暫不公開明確品項。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建議,若政府最終決定開放中國產品進口,不妨可先從台灣沒有生產或生產比重很低的品項著手,「如蘋果或小麥,台灣幾乎沒有生產,我們卻不准從中國進口,這就不合理。」因應對岸出招衝擊的同時,如何避免這樁貿易戰演變為台灣未來拓展貿易協定的障礙,考驗政府的智慧。

(本文由《今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