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方便造成 500 年塑膠污染,研究:低收入國家承擔十倍代價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1 月 14 日 16:25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一時方便造成 500 年塑膠污染,研究:低收入國家承擔十倍代價


走一趟大賣場,叫一份外送,家裡就累積成堆的塑膠,塑膠造就了便利生活,但這種便利之後帶來的全部社會和環境成本,實際上已不成比例的轉嫁給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

全球人類每年丟棄約 4 億噸塑膠垃圾,足以每天涵蓋近 50,000 座足球場,且垃圾量只會越來越多,到 2060 年塑膠使用量將增加近兩倍,現在一半塑膠設計成只能用一次,約一半進入垃圾掩埋場,不到五分之一回收。

塑膠代價幾乎都窮國在付。世界自然基金會計算從生產到廢物處置等整個塑膠生命週期成本,發現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塑膠生命週期成本至少比高收入國家高八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1 公斤塑膠總生命週期成本約 150 美元,高收入國家是 19 美元。若只比較低收入國家和富裕國家,成本差異上升至 10 倍,低收入國家成本為每公斤 200 美元。

塑膠生命週期的三個不平等

大部分成本差異來自生命週期結束,即塑膠「管理不善」造成污染環境。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往往缺乏基礎設施來妥善管理本國產生或從其他地方進口的堆積如山的垃圾,沒有辦法阻止塑膠逃逸到環境中並破壞生態系統。譬如六年前,肯亞在應對塑膠污染方面邁出大膽的一步,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袋。但是直到今天,該國仍存在非法進口一次性塑膠袋的問題。

報告指出導致三個不平等的結構性問題,包括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無法決定塑膠設計與生產方式,上游生產方式與設計都是高收入國家的跨國公司負責,但通常要低收入國家承擔處置的成本。

第二個不平等是塑膠的生產速度,特別是一次性塑膠的生產速度,遠遠超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廢棄物管理的技術和財政資源。如果不減少塑膠生產和消費,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將繼續承受塑膠污染的最大負擔。第三是塑膠供應鏈體系也缺乏公平的方式,讓國家和公司對其在塑膠污染問題上的負起責任。

全球塑膠公約 2024 年出爐

世界自然基金會引用的一項研究估計,塑膠污染每年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導致多達 100 萬人死亡,占所有報告的與塑膠生產直接相關的死亡人數的 93%。原因有很多種,其中包括大型垃圾場廢棄塑膠釋放有毒化學物質。

綠色和平組織呼籲在 2040 年將塑膠產量減少至少 75%,以將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在 1.5°C 內。現在各國政府代表團正在肯亞內羅畢,敲定第一個解決塑膠污染危機的全球條約的細節,超過 2 千名代表出席會議,其中包括來自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環保組織和民間社會團體的代表。專家稱該條約可能是自《巴黎協定》以來最重要的多邊條約。世界自然基金會表示,若一切照舊可能無異於對動物與世界上許多脆弱和邊緣化的社區宣判死刑。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