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賈伯斯的「平裝版 Google」雜誌,現在開放免費下載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1 月 01 日 10:30 | 分類 Big Data , 數位內容 , 開放資料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影響賈伯斯的「平裝版 Google」雜誌,現在開放免費下載


最近美國老牌雜誌《全球概覽》(Whole Earth Catalog)開放免費下載,讀者可能沒聽過這本雜誌,但一定聽過賈伯斯的經典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這句話被無數人當成人生座右銘,就出自1974年《全球概覽》最終輯「Whole Earth Epilog」封底的告別詞。賈伯斯對《全球概覽》的評價非常之高,2005年至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時,甚至用「我們那代的《聖經》之一」形容。

《全球概覽》創刊為1968年,正刊更新到1971年,出版週期也和「反主流文化」定位一樣非常隨性,不固定,約每半年到一年出版一次,中間出過幾期增刊,也發行過不少副刊,總之加起來共200多本。

▲《全球概覽》幾種副刊。

雜誌約2000年左右停刊,網路也找不到完整電子版,以至於漸漸成了網路Geek圈的傳說,直到Barry Threw提出大膽想法:將所有雜誌數位化。

Threw身分是舊金山藝術團體「灰色地帶」(Gray Area)執行董事兼藝術總監,網站介紹「灰色地帶」是個挺有嬉皮精神的組織,非營利,希望用反科學法改造灣區文化,目標是「實現更公平和再生的未來」。Threw也沒少過斜槓人生,管理者、策展人、技術專家、設計師、社群召集人、文化製作人,不過看起來他不會特別高調,社群媒體帳號一個月沒動幾次。

早在五年前慶祝《全球概覽》創刊50週年活動,Threw就萌生要做《全球概覽》數位版網站的想法,供教育、研究和學術使用,雖然他也知道這可不是小工程。《全球概覽》有很大塊內容是產品評論,編輯邏輯更是「只增不減」,也就是刊過產品不會刪掉,隨時間積累,故1968年第一刊所有產品都能在1971年正刊最後一期找到,所以到1971年《全球概覽》有448頁之厚,收錄1,072件產品,比創刊號增加近十倍。

這還只是正刊內容,加上印刷版字體非常小,還有很多圖片,掃描和傳輸技術怎麼說也不能太差。Threw之前其實也有人動過所有《全球概覽》數位化的念頭,但最後都不了了之,即使曼哈頓現代藝術博物館也只做了小部分,如果沒耐心和執行力,還真不是一般人能達成的事。

身為專案主持者,Threw後來找到美國另兩家非營利文化組織恆今基金會(Long Now Foundation)和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合作,終於在今年《全球概覽》創刊55週年之際上線所有正刊和其他刊的數位版:Whole Earth Index

網站共收錄《全球概覽》相關六種雜誌,按出版順序顯示每本封面,光看一字排開的封面都頗賞心悅目。雜誌內頁圖片和文字也非常清楚,還有各種電子書格式,如逐頁閱讀、看書一樣兩頁並排閱讀等,也能下載成PDF放入各種電子閱讀器,最重要的當然是,不管線上看還是下載PDF,全、都、免、費!

這上世紀末的文化遺產,終於能以更快速方便的方式和年輕讀者見面了,這也是現在讀者能取得最齊全、最方便、品質最好的《全球概覽》了。

且最初報導網站上線消息的是《Wired》,好巧不巧,《Wired》第一任主編凱文‧凱利、《失控》的作者,也當過《全球概覽》編輯,《全球概覽》對凱文·凱利最直接的影響可能是使他放棄讀大學。凱文高中時非常喜歡《全球概覽》,他的說法是這本雜誌讓他相信一個人可使用工具創造自己的教育、工作和生活系統。

雖然這聽起來會讓很多父母跳腳,卻代表《全球概覽》當時引領的思潮。凱文·凱利後來評價《全球概覽》:

它就像專屬那時代的鏡子,讓我們窺視新世界的片段……早在部落格出現前,它就創造了部落格空間。

所以這本影響賈伯斯和凱文·凱利等一代人的雜誌到底是什麼來頭?就像上面提到的,《全球概覽》誕生與1960年代美國社會的反主流文化運動嬉皮關係很大,而嬉皮都非常推崇建築師兼發明家理查·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

很多年輕人都非常厭惡冷戰時美國組織制度和意識形態,故往前追溯能支撐更崇高理念的人事物,而富勒理念正中嬉皮下懷。雖然1960年代中期嬉皮開始時富勒已70歲,但不妨礙年輕人相信,每人都能靠自己技術和知識創造美好生活,其中就包括《全球概覽》創辦人、嬉皮青年斯圖爾特·布蘭德(Stewart Brand)。

1968年《全球概覽》創刊封面靈感就和富勒有點關係。這張地球照來自1967年11月NASA的ATS-3衛星拍的第一張彩色完整地球照,不像我們現在對地球模樣非常熟悉,當時的人都還不知道完整地球長成什麼樣子。

▲ ATS-3衛星拍的第一張彩色完整地球照。(Source:NASA,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1966年布蘭德28歲,有天吸了200微克LSD,幻想自己在100公尺高空俯視舊金山,腦裡突然出現富勒的話:

人類之所以覺得地球資源用不完,是因認為地球是平的。

接著他想到政府主導的太空探索過了十年,一般人都還沒看過地球照片,這念頭從此種下:「若大家看到從太空拍地球的照片,一切都會改變」。現在看來布蘭德挺瘋狂的,他後來甚至做了寫著「為什麼我們還沒看過完整地球照片」的徽章到柏克萊大學去賣,結果被某系主任驅趕,還登上《舊金山紀事報》。

除了《全球概覽》創刊封面靈感來自富勒,布蘭德崇拜富勒到創刊號第一頁就大篇幅介紹他。不過布蘭德真正有做雜誌的想法,還是1968年開著道奇皮卡遊一圈新公社後,這趟他不只是去玩,還搜集各公社看到的資訊,如產品促銷廣告、取得管道和用戶評價,甚至最新科學藝術理論和書籍出版物等,做成目錄與新朋友交換,有時還會拿一些樣品和書來賣,據說一個月最多可賺200美元,印證了凱文·凱利「對反主流文化運動來說,資訊是珍貴商品」這句話。

公社之旅結束後,布蘭德就在加州門洛派克開了家卡車商店,不過他沒像之前販賣各種產品和書籍,而是拿一本產品目錄讓客人挑選商品,這家店也被認為是《全球概覽》的前身。

就像商店給「使用者」充分主導權,這模式幾乎貫穿《全球概覽》生命。大概可這樣理解《全球概覽》內容,目錄有七大塊:系統介紹、住房和土地使用、工業和手工藝品、通訊、社群、游牧文化、學習。每區塊都列出書籍和工具產品評論,商品包括出版書、地圖、專業期刊、課程、園藝工具、木工和石匠工具、焊接設備、鏈鋸、玻璃纖維材料、帳篷、登山鞋,甚至還有早期合成器和個人電腦。

說到這大概就能理解為什麼凱文·凱利會說《全球概覽》是鏡子,賈伯斯也說它是「平裝版Google」。布蘭德說過,「新左派呼籲草根政治權力時,《全球概覽》迴避政治,直接推動草根權力:工具和技能」。

《全球概覽》審美也很特別,如使用多種字體,選擇粗糙紙印刷,而不是主流雜誌愛用的銅版紙,各種圖片、字塊和評論看起來是隨意堆在上面,照某些人說法,都是致敬反主流文化的「迷幻、懷舊和實用風格」,不過以上都不是《全球概覽》最特別的地方。

最特別的是,《全球概覽》各種書籍、工具和產品評論,幾乎都是讀者寫的。也就是說,說這是雜誌,《全球概覽》更像「系統」,每個讀者都能經過系統分享產品使用體驗,也能直接推薦別的產品,等於改變人們對工具的認知,在網路尚未普及、多數出版物都是單向輸出的年代,提供所有人都能參與的平台,每個體都能展現能力和創造力,不得不說這非常超時代。

布蘭德對自己做的事其實很有意識:「(希望讀者能從《全球概覽》)找到靈感,自己塑造環境,並與任何感興趣的人分享冒險經歷」,他甚至把「取得工具」(access to tools)當成標語,放在每期封面雜誌名下方。雖然後來布蘭德觀念轉變慢慢不再崇拜富勒,《全球概覽》正刊只發行短短四年就停刊,卻實實在在影響了許多人。

筆者大概能理解Threw把所有雜誌數位化的意義,因Threw解釋為何要做這件事時說「布蘭德還活著時做這件事似乎是個好主意」,雖然有點開玩笑意味,想想還是頗令人難過,要是看過《全球概覽》的人都過世了,是否意味《全球概覽》就徹底變成傳說?

(本文由 品玩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Whole Earth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