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移轉,台灣對中國、美國出口消長已成趨勢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12 日 8:4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半導體 , 國際貿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供應鏈移轉,台灣對中國、美國出口消長已成趨勢


根據財政部 3 月出口資料,台灣對美國出口比重攀升,反觀對中國出口比重不增反減。經濟部分析,先前因美中貿易戰促使台商回流建置產線,加上當前 AI 商機爆發帶動對美出口,經貿數據顯示台灣對中國出口下降、對美國上升已成趨勢。

財政部最新統計顯示,台灣3月對美國出口值達91.2億美元,創歷年單月新高,占整體出口比重為21.8%;累計首季出口至美國占比達22.3%,為24年來最高水準。

另一方面,台灣3月對中國及香港出口127.2億美元,占整體出口比重為30.4%;累計首季對中港出口占比降到30.8%,雖仍為第一大出口地區,卻降至過去22年來同季最低點。

經濟部官員表示,近期AI產品需求爆發,輝達(NVIDIA)等美系大廠應用發展,加上台灣在AI伺服器生產組裝代工占比高達全球市場9成,推升對美出口成長。

長期趨勢而言,經濟部官員指出,美中貿易戰爆發後,台廠轉往新南向國家設廠,或是將產能移回台灣,過去產品是從中國出口至美國,現在在台產能增加,直接對美國出口也會成長。

不過廠商設立產能、產線需要時間,官員說明,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政策從2019年開始推行,剛好搭上供應鏈移轉趨勢,除了伺服器、網通等廠商陸續回台設廠,也帶動相關供應鏈移回台灣生產。

至於美國推動本土製造政策,是否挹注台灣對美國出口成長,官員認為需要一段時間觀察,台廠赴美投資帶動周邊的原物料或供應鏈合作,長遠來看,若建立起新的合作關係,未來也有望挹注對美出口動能。

對中出口方面,經濟部官員表示,中國去年下半年起,內部需求疲弱,且經濟並未明顯起色,之前還有通縮疑慮,外界對其經濟成長預測並不看好。

隨著地緣局勢變化,官員進一步指出,廠商更加重視風險管控,兩岸貿易和產業型態雖然不是說斷就斷,但廠商也不再只以低廉成本作為設廠考量,還需納入淨零趨勢、客戶需求等多面向。

此外,彭博(Bloomberg)報導,若單看台灣直接出口中國(不含香港)的出口額為79億美元,與出口至美國91.2億美元比較,美國擠下中國,睽違21年再次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

經濟部官員表示,早期兩岸經貿需透過香港轉口,現在比例雖然降低,但台灣出口至香港貨品仍有部分會轉口至中國,也會有貿易商習慣經香港轉口至中國做生意,因此通常會將出口至中港的數據一併分析比較;儘管如此,整體數據顯示台灣對中國出口下降、對美國上升已成趨勢。

(作者:劉千綾;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