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後餘震不斷,建築隔震、減震原理一次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5 月 02 日 17:15 | 分類 尖端科技 , 材料 , 材料、設備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大地震後餘震不斷,建築隔震、減震原理一次看


今年 4 月 3 日花蓮地震爆發後,餘震持續了 1 個多月,各種隔震、制震建築結構也再度引起關注。這些能提升房屋抗震能力的結構有哪些類別、原理為何?

台灣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ring of fire),隔三差五就發生或大或小地震,不過 1999 年 921 大地震後台灣建築耐震設計法規隨之修訂,之後申照興建的房屋基本都具備耐震能力,比如標榜 RC 結構的建築,目前國內隔震建築耐震設計規範姑且成熟。

一般來說,建築物提高抗震度的方式主要有兩大類:隔震(免震)與制震(減震、避震),前者直接隔絕地震沿地面傳導過來的能量,後者則藉由吸收的動作削減能量。

隔震

隔震設計是指將建築底層或低樓層作為「隔震層」,從該層柱子下方裝設隔震平台如:隔震盤、隔震器,作用是將上部結構與基礎構造分離,當地震來臨,隔震平台會隨地震波動變形,像彈簧一樣代替建築物位移,透過晃動給予相反的力抵銷震波能量,把由地底傳來的波與建築物本體隔絕。

最典型的隔震系統是「鉛心橡膠支承墊(Lead Rubber Bearing)」,其構造類似千層蛋糕,由鋼片與橡膠一層一層相互疊加,既能承載建築本體重量,又能利用橡膠易變形特性使整個隔震平台產生水平位移變形效果,藉擺垂原理將地震動能轉化為位能,再慢慢消散這些能量,降低地震振動對上方建築物的直接衝擊。

由於建築本體受到衝擊降低,隔震建築物通常能減少 60~70% 地震力(水平加速度),大量降低地震時搖擺程度,安全係數最高。

此外,隔震結構設計為了降低結構承受的地震力,也會搭配合適的阻尼器消能系統。

但隔震建築物並非完全沒有缺點,由於隔震平台無法抵抗向上之拉力,因此面對上下震動的地震沒有防震效果,樓層多的建築物(20 層以上)也不適用隔震設計,且隔震建物施工工期比一般建築物還要長。

 

制震

制震設計是指在房子結構加入制震消能元件,當結構因地震能量晃動,制震器能減弱建築物整體搖動程度,同時降低建物變形、倒塌機率。

制震消能元件可分為 2 大類:速度型、位移型。

簡單來說,速度型阻尼器對速度敏感,變形速度越快,阻尼效果越明顯(阻尼力越大),液體黏滯型阻尼器(FVD)、黏彈性阻尼器都是典型的速度型阻尼器,壁式阻尼器也多為速度型形式;

位移型阻尼器則對位移敏感,其消能能力與位移大小相關,包括:金屬阻尼器(MD)、軟鋼阻尼器、挫屈束制斜撐阻尼器(BRB)、摩擦阻尼器等。

這 2 類阻尼器對大震、小震的反應能力不同,可組合也可分開使用以發揮最大減震效能。

阻尼器(shock absorber)是最簡單也最常見的一種制震器,知名如台北 101 大樓的風阻尼器,這些機械/液壓裝置利用阻尼特性吸收或抑制衝量,以減緩力學振動及消耗動能。

若按作用原理,阻尼器可分為 4 大類:

  • 利用彈塑性材料塑性變形的彈塑型阻尼器;
  • 利用摩擦吸能的摩擦型阻尼器;
  • 利用黏性材料阻尼力的黏滯型阻尼器(油壓阻尼器);
  • 黏彈性阻尼器。

彈塑型阻尼器主要利用軟鋼、鉛等材料的塑性變形吸能,透過將建築物與地基之間的相對位移轉換為阻尼器扭轉、彎曲變形,以吸收地震能量,構造相對簡單就能得到必要阻尼力。此外,通過改變材料截面等參數可以進一步提高阻尼性能,設計自由度較大。

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1974 年 Robinson 提出了鉛阻尼器,他將鉛灌入鋼管中,通過對鉛的前後推拉來吸收能量,由於彈塑性阻尼器所用材料是建築工程中常用的鋼材,也是自然界性能最穩定的鉛,具備優良吸能能力,隨著塑性變形發生、回復、再結晶過程,晶粒變得更細,變形能力也隨之上升,被公認是最可靠的阻尼器。

摩擦型阻尼器則透過 2 個摩擦面相互接觸、摩擦獲得阻尼力,常見摩擦型阻尼器主要有 2 種,一種是將隔震結構底面對地基的相對位移轉換為磨擦面的回轉運動,另一種則將其轉換為直線運動。

黏滯性阻尼器能得到與速度的 α 次方大致成正比的阻尼力,構造是在附有活塞的圓筒中填入黏滯性流體,當活塞前後運動,黏滯性流體會快速通過活塞隙孔、因摩擦而增溫,結構動能轉換成流體熱能,從而減少結構振動量。

依力學性質,黏滯性阻尼器又可分為線性黏滯性阻尼器、非線性黏滯性阻尼器 2 種。線性黏滯性阻尼器為力量與速度成正比(Fd = CV),非線性黏滯性阻尼器則是在速度較小時,會產生比前者更大的阻尼力。

黏彈性阻尼器藉由與拉桿組合在一起的高阻尼橡膠、聚合物、矽樹脂等材料之黏彈性吸收能量,常見有:壁式黏彈性阻尼器(制震壁)、斜撐式阻尼器(BRB)。

黏彈性制震壁(VED / VEW)就像一面牆,多安裝於兩樓層大梁之間,能對震動產生的加速度、位移進行全面控制,降低地震力及建物擺動幅度,一般常用於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相較於傳統斜撐式黏彈性阻尼器,壁式黏彈性阻尼器可提供較多開放空間使用,方便組裝維修,也可依設計需求增加、增大黏彈性材料剪力面積以提升消能能力。

隔震、制震工法不同也各有優劣,整體而言,隔震工法倒塌可能性最低,但造價也最高昂,需求對象一般為大型機構如:醫院,或新建的超高公寓大樓;制震工法選擇眾多,抗震程度又比耐震建築佳好一點,也可用於後期提升、補強建築抗震能力。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