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 AI 當道、變化劇烈的求職市場,會得多不如學得巧。只有掌握企業真正需要的「高需求技能」,才能讓履歷閃閃發光、讓 HR 多看一眼,順利站上職涯 C 位。
求職網站LinkedIn最近釋出一份《2025崛起技能報告》(Skills on the Rise),列出現今最夯、企業最愛的技能。這些技能的排名依據,是基於求職者將其加在個人履歷中的頻率、出現在被錄取者履歷中的頻率,以及職缺描述中提及的頻率。
報告指出,企業選才標準正在轉變,學歷和經歷不再是唯一指標,能展現實力的「關鍵技能」成為決定錄取與否的核心因素。LinkedIn新聞編輯安德魯‧西曼(Andrew Seaman)強調:「現在有50%的企業已經把『技能數據』(skills data)納入篩選人才的流程。」
這趨勢顯示出,技能不再只是求職者的加分項,更是企業選才的重要依據。以下是LinkedIn《2025崛起技能報告》中,最受企業看重的10大當紅技能:
- AI應用素養(AI Literacy)
- 衝突協調能力(Conflict Mitigation)
- 適應力(Adaptability)
- 流程優化(Process Optimization)
- 創新思維(Innovative Thinking)
- 公開演講能力(Public Speaking)
- 解決方案型銷售/顧問式銷售(Solution-Based Selling)
- 客戶經營與支援(Customer Engagement and Support)
- 利害關係人管理(Stakeholder Management)
- 大型語言模型開發與應用(LLM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企業講求「事半功倍」:AI技能是必修課
人工智慧已全面進入職場,且成為高階主管關注的焦點:根據微軟與LinkedIn去年的《工作趨勢指數年度報告》,三分之二的高級主管和C字輩高層表示,他們不會僱用不具備AI技能的求職者。
LinkedIn的西曼也強調,無論是AI素養還是大型語言模型(LLM)開發,現在都是企業最搶手的技能之一。哈佛職業顧問Gorick Ng直白點破:「這些技能成為企業最需要的技能並不令人意外。有ChatGPT、Perplexity、Claude這類AI工具在,老闆們也不斷在思考:『我要怎麼讓團隊用更少的資源,達到更多目標?』」
台灣科技內容創作社群近期也討論到,自媒體創作者如何才能不被AI取代? 最後得出的共識是,創作者現階段如果不會AI相關技能,未來恐怕就只能被AI取代,顯見學會AI技能已經是各產業的必備條件。
光靠硬實力還不夠,軟實力才是關鍵戰場
雖然AI和數位技能的需求不斷增加,但企業如今不只講求專業的硬實力,也越來越重視求職者的軟實力。例如,「適應力」和「創新思維」技能,可以讓員工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迅速調整自己,並找到創新的解決辦法。
企業會希望員工能有效維繫團隊合作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像是「衝突協調」和「利害關係人管理」等技能,可以幫助企業解決內部矛盾,保持團隊順利運作。
職涯教練安吉麗娜‧達里索(Angelina Darrisaw)點出:「無論是銷售、內部培訓還是與客戶溝通,在公開場合演講、表達或溝通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美國人力銀行網站Indeed也指出,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與人際關係管理技能,已成為職場成功的關鍵要素。這些人能夠在應對客戶或上司時,用心傾聽對方需求,展現強大的邏輯思維與溝通技巧,並依此解決客戶問題。
如何讓雇主看見你的技能?
這是每個求職者都該思考的問題。畢竟,雇主們每天要查看大量的履歷,如何讓自己脫穎而出,就看你是否能利用各種平台來展示你的能力。
對此,西曼建議:要讓雇主看到你的技能,單純在履歷上列出技能是不夠的,同時也得你的LinkedIn個人檔案放上你會的技能。
不少人資也指出,經營LinkedIn個人檔案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選出適合自己的關鍵技能
- 用具體案例說明
- 持續更新LinkedIn上的技能清單
- 利用關鍵字提高曝光度和可搜尋性
西曼提到,如果你在LinkedIn個人檔案上列出5項以上技能,被人資造訪查看的機率將比別人高出5到6倍,這樣能讓你的專業能力更容易被發現。這樣的曝光度可以讓你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讓雇主更容易找到你,增加自己的面試機會。
- LinkedIn Skills on the Rise 2025: The 15 fastest-growing skills in the US
- 6 Things Recruiters Want To See On Your LinkedIn Profile
- 10 fast-growing skills companies want to see on your resume: They’r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hiring decisions’
(作者:陳宜伶;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