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薪家庭三餐要求快速便利,外食比例增加,攝取超加工食品的機會也更多。現在超加工食品占一個人能量攝取過半,這些食品的微塑膠濃度明顯高於全食品。科學家發現,塑膠微粒可繞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可能就是導致大腦病變的原因,人們攝取愈多垃圾食物,風險隨之增加。
多項研究已發現,垃圾食物通常指的是超加工食品,食品加工程度越高,含塑膠顆粒就越多。如研究發現,雞塊每克含塑膠微粒比雞胸肉多 30 倍。食品加工論壇稱,可能是因超加工食品在加工和包裝過程接觸的塑膠數量更多。
塑膠微粒繞過血腦屏障
科學家已找到塑膠微粒繞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的途徑。血腦屏障是大腦周圍的一層保護性細胞,可阻擋有害物質進入大腦,同時鎖住有益化學物質。最近《腦醫學》(Brain Medicine) 研究發現,塑膠微粒會搭乘脂肪分子,滲透血腦屏障。
一旦塑膠顆粒進入大腦,就會引發氧化壓力,損害細胞,並增加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表示,塑膠微粒對引發憂鬱症和癡呆症等神經精神疾病的神經傳導物質有特殊影響。
先前的研究發現,食用超加工食物的人罹患憂鬱、焦慮和睡眠不佳的風險明顯更高,這種飲食方式也會增加罹患癡呆症的風險。作者認為,塑膠微粒可能是與食用超加工食品相關神經系統疾病的隱藏驅動因素。
血液分離技術清除微塑膠
身體似乎可清除一些塑膠,主要是較大顆粒,過去研究發現,人類糞便和尿液有塑膠微粒,而以塑膠微粒為食的蝌蚪研究發現,60%~70% 塑膠會排泄。未隨廢物排出的塑膠似乎會從腸道進入血液,轉移到肝臟和大腦等其他器官。
《腦醫學》刊登的另一項研究發現體外血液分離術,可去除塑膠微粒,包括抽取患者的血液,然後用機器將血液分離成血漿和血細胞等部分。然後,過濾血漿去除任何不需要的物質,如塑膠微粒,並將乾淨血漿和血球輸回患者身體,測試 21 名患者,至少兩輪過濾的體外血液分離術成功去除血液塑膠。
倫敦國王學院心血管和代謝醫學教授、主要作者表示,「雖然我們需要選擇更乾淨食物和包裝替代品,減少接觸塑膠微粒,但我們也需要研究如何去除人體的顆粒。」全球塑膠危機日益嚴重,探索保護身體免受塑膠微粒侵害的方法,幫助我們保持頭腦清醒。
- What Experts Want You to Know About Microplastics
- Therapeutic apheresis: A promising method to remove microplastics
- Junk Food Is Filling Our Brains With Microplastics, Raising Mental Health Risks, Scientists Warn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