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禁令讓日企掃到颱風尾,Sony 苦思夾縫求生術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01 日 9:00 | 分類 國際觀察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華為禁令讓日企掃到颱風尾,Sony 苦思夾縫求生術


美中對立,與中國許多企業做生意的日本企業也受到波及。為了解實際狀況,《鑽石 Online》特別製作了「地緣政治學的風險」專題,探討了日本企業受影響的程度。

美國商務部去年 5 月開始,對華為強化出口管制,今年 5 月進入第 2 階段,8 月 17 日開始進一步加強制裁。這項行動對日本企業造成的衝擊也十分明顯,影響的主因是「再出口管制」,只要使用美國技術或軟體製造的產品,就被視為「美國製」產品再出口,沒得到美國政府許可就無法出口給華為。Sony、鎧俠等半導體廠商直接受到影響,9 月 15 日起,Sony 已無法對華為供應手機用的影像感測器。

華為被禁  上兆商機受影響

此外,供應陶瓷電容器的村田製作所、TDK、太陽誘電,以及供應液晶顯示器的日本顯示器等其他電子零件廠商,最後也會因為華為無法生產手機而受到衝擊。英國調查業者 Omdia 公司指出,日本企業一年供應給華為零組件的規模是 1.1 兆日圓。對 Sony 來說,講究手機相機功能的華為,是高性能影像感測器的重要客戶,在美國做出決定後的一個月,就失去了這個大客戶。Sony 2020 會計年度(2021 年 3 月底為止)影像感測器營業額計畫是 8,700 億日圓,分析師估計其中供給美國蘋果的金額約 3,500 億日圓,第二大客戶華為則約 2,500 億日圓。而且華為比蘋果更積極採用最新的手機相機功能,對 Sony 來說,供應華為的影像感測器幾乎都是利潤高的特殊品。

封殺抖音  日企掃到颱風尾

另一方面,華為的手機出貨量預料會銳減。9 月 15 日停止供應半導體前,華為大量採購了零組件,今年底之前還能持續生產手機,不過明年零組件庫存應該就會告罄。同一時間,三星、蘋果、小米、OPPO 等手機廠商預料都會爭奪市占率,下一個年度可望成長。預料 Sony 也會擴大向小米、OPPO、vivo 等手機廠商銷售,不過對這些廠商提供的是一般產品,營業額規模恐怕比不上賣給華為的特殊品。

此外,除了華為以外的中國廠商,也不一定大量需要像 Sony 這麼高性能的影像感測器,目前對小米等中國廠商提供影像感測器的,是以低價取勝的中國豪威科技公司。Sony 加入低價和一般產品的市場,恐怕將被迫捲入與中國廠商的低價戰。

原本 Sony 標榜絕佳的性能,在影像感測器市場維持約 5 成的占有率,不過三星急起直追,預料 2021 到 2022 年後,可能出現日韓中三方爭霸的局面。Sony 因為需求旺盛,正在長崎縣諫早市投資 1,000 億日圓興建新廠,預定 2021 年 4 月開始生產,如今對華為停止出貨,也可能延後開始生產。

此外,正如今年 8 月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總統行政令封殺抖音,日本企業正密切注意美國政府接下來如何出招,因為日本也有不少企業和中國這些「問題」企業有供應零組件、合作等關係,一旦這些企業受到制裁,業績難免受到影響。《鑽石Online》也整理出與中國受到制裁企業有關係的日本企業,設法釐清其間的關係。

例如,去年 10 月被列為貿易黑名單的商湯科技,在 2015 和 2016 年度連續稱霸 ImageNet 國際計算機視覺挑戰賽(ILSVRC),AI 相關的實力有目共睹,本田子公司本田技術研究所 2017 年 12 月宣布和商湯要聯合研發自動駕駛、機器人等技術;今年 5 月本田也和騰訊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希望善用騰訊的電子支付、語音操作等功能。本田希望借重中國企業的開發能力,但美國的制裁讓這樣的策略蒙上一層陰影。儘管與商湯的共同研究、與騰訊的策略合作目前都不在禁止的範圍內,但美國政府對中國企業的制裁急速擴大,因此本田的經營階層和法務部門,必須持續蒐集資訊。

中國伺服器廠商浪潮集團以銷售金額計算排名全球第 4,以銷售量計算則名列第 3,主要產品是使用圖形處理器(GPU)的 AI 伺服器,由於瞄準日本國內數位化和 AI 化市場,今年 3 月在日本成立了公司。但美國政府今年 6 月列出 20 家「由中國解放軍擁有或操控」的科技企業,浪潮也名列其中,也引起日本關注。

研究基因的中國華大基因公司,在日本分公司的網站上可以看到主要往來對象包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理化學研究所等日本頂尖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但華大基因因為協助中國北京市的子公司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採集維吾爾族人的 DNA 樣本,今年 7 月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中。

《鑽石 Online》也指出,減少出貨給華為等現狀,對日本零組件廠商來說,其實還不是最大的危機,因為不論是手機或通訊設備,都還能對其他企業銷售。更致命的應該是美中對立的情況下,中國加速推動電子零組件國產化,形成日本企業中長期的經營危機。

中國零件國產化  致命危機

關於中國國產化策略的進度,《鑽石 Online》分析了華為旗艦機 P 系列中的 P20(2018 年 3 月問世)和 P40(2020 年 3 月問世),發現前者的中國製零組件比率是 47.5%,後者的中國製比率則已上升為 53.3%。另一方面,美國製零組件則從 8.3% 減少為 4.9%;日本製零組件則從 37.5% 減少為 33.5%。

至於具體的國產化產品,美國 Skyworks 和博通公司的半導體,被海思半導體公司取代。此外,生產電池管理器的廣東希荻微電子取代了美國德州儀器的產品;鋰離子聚合物電池方面,惠州市德賽西威汽車電子公司則取代了 TDK 子公司 ATL。這 2 家中國廠商目前都還沒什麼知名度,但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國產化,往後利用自己國內的巨大市場,這些新興企業極可能占有一席之地。

美中兩國之間貿易戰火未熄,受流彈波及的日本企業只能繼續密切觀察,不只擬訂現在的因應對策,還要思考未來企業永續經營的方案。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