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黃 嬿

黃 嬿

About 黃 嬿

大學念廣告、研究所念大眾傳播,現任科技新報資深採編。長大前的人生導師是父母、出社會後人生導師是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最愛《西蒙波娃的美國紀行》,最欣賞舒國治的生活哲學,最崇拜的對象是《轉山》的謝旺霖,最喜歡的玩具是地球儀。 夢想是擁有旅遊作家比爾布萊森的幽默,能笑看世界千奇百怪,了解每個與我不一樣的人。因為環遊世界太難,所以埋頭栽進國際新聞,透過閱讀、書寫與想像遨遊這個大千世界。

通膨不敗經濟放緩,小摩 CEO:不要以為今天好明天也會好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26 日 13:50 | 分類 國際貿易 , 國際金融

美國公布最新 GDP 和通膨數據,經濟成長放緩,但物價繼續漲,投資人擔憂未來可能經濟增長低於預期,通膨高於預期,出現停滯型通膨的最壞情況。經濟是好是壞目前難說,但至少世界銀行明確宣布,大宗商品價格開始飆漲,通膨會存在更長時間。 繼續閱讀..

美國零售牛奶 20% 污染,專家:牛群 H5N1 恐大規模爆發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26 日 12: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農業科技 , 醫療科技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檢測發現,20% 美國零售牛奶樣本發現禽流感病毒片段,雖然不能證明零售牛奶對消費者構成危險,也沒有證據顯示商店貨架牛奶有活病毒,但這項調查仍讓科學家震驚,強烈暗示疫情在美國牛群早就大規模蔓延。 繼續閱讀..

為何機器人跑不贏動物,研究:硬體強但整合遠不如生物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26 日 11:12 | 分類 生物科技 , 科技趣聞

人工智慧系統、新型合成材料和 3D 列印尖端技術,製造出能測量體育場的機器狗、受長腿爸爸啟發的探索機器人等各種機器動物分身。但儘管投資龐大資源,機器人仍跑不過動物,科學家解釋,因機器人各功能整合能力遠不如動物。 繼續閱讀..

中國快速城市化後果,《自然》:百年後 25% 土地低於海平面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25 日 11:21 | 分類 中國觀察 ,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人類的洪水威脅愈來愈大,原因不只海平面上升,也是太多混凝土建築導致土地不斷下沉。《自然》期刊新研究顯示,中國多數人口住在每年下沉超過 3 公分的大城市,有些地區每年下沉超過 45 公分,到 2120 年,中國約四分之一沿海土地將低於海平面。 繼續閱讀..

歐洲暖化比全球快兩倍,20 年因熱浪死亡人數增加三成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24 日 11:28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日前瑞士婦女團體狀告法院,稱政府對暖化沒有實際作為,任由極端氣候傷害他們的健康,最後在歐洲人權法院上勝訴,外界預期這項裁決可能會影響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政策,因多數歐洲政府都是《歐洲人權公約》簽署國。人民抗議有根據,最新報告指出,歐洲是地球溫度上升最快大陸,20 年來死於極端氣候的人增加 30%繼續閱讀..

縮小尺寸是詐欺行為,法國政府令零售商揭露誰在變相漲價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23 日 11:30 | 分類 財經 , 金融政策

收縮通膨 (Shrinkflation) 是物價高漲時代現象之一,等於變相漲價,但多數人只會注意價格變化,不會注意商品含量變化。不以市場力量優先的法國決定打擊這種事,稱收縮通膨是敲詐勒索行為,必須終結,7 月開始產品尺寸縮小價格卻沒有相應下調時,法國政府下令零售商必須通知購物者。 繼續閱讀..

杜拜洪水非人造雨的錯,專家:未來「氣候戰爭」恐一觸即發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22 日 12:23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氣候變遷讓氣候災難事件發生在意想不到的地區,最近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發生有紀錄以來最嚴重洪水,不只說明現代城市還沒有面對氣候變遷的抗壓力,洪水還引發其他隱憂,就是「氣候戰爭」。專家警告,當極端氣候愈來愈頻繁,各種人為干預氣候,更容易成為國家衝突的引爆點。 繼續閱讀..

戰火導致油價失控?市場:最糟情況是霍爾木茲海峽關閉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19 日 14:48 | 分類 交通運輸 , 國際貿易 , 國際金融

以色列回擊伊朗,油價走勢成為關注焦點,市場預期油價大幅波動機會不大,稱 OPEC 有數百萬桶閒置產能,除非更廣泛的衝突導致產油國出口路線被關閉,堵住從中東主要出口國運出的 2,100 萬桶石油,如果最壞情況發生,屆時油價可能會漲到 130 美元。 繼續閱讀..

工作好輕鬆是命好?研究:晚年認知衰退風險大增六成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19 日 12:05 | 分類 生物科技 , 職場

如果覺得工作很燒腦,每天有解決不完的突發事件,必須經常歸納分析,需要高度洞察力,或常與人溝通等,只要忍到退休,老年就能看到回報。最新研究發現,從事常規和重複性工作的人,晚年罹患失智疾病風險比需高度認知能力的工作者高 31%,輕度認知風險高 66%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