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天文

全球首次證實!過半快速電波爆屬「重複型」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03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快速電波爆(Fast Radio Bursts,FRBs)是宇宙最神祕且困惑的天文現象之一,根據發生頻率可分為兩型:多次爆發的「重複型」,以及僅發生一次的「單發型」。長期科學界認為單發型快速電波爆占比最多,重複型較少。然國立中興大學物理學系與國立清華大學團隊提出全新觀點,實際過半屬重複型,為探索快速電波爆的成因開啟新方向。 繼續閱讀..

打造台版星鏈,TASA 擬斥 25 億攜業界發射低軌通訊衛星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30 日 11:55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國科會國家太空中心(TASA)今年端出新計畫,擬投入新台幣近 25 億元預算,攜手業界研製 4 顆低軌通訊衛星,最快 2029 年升空,逐步形成台灣「星網」,也就是台版星鏈,除將進行衛星之間光通訊技術驗證,也有望與國內產學界的 6G NTN 地面設備等測試連線。 繼續閱讀..

星系的旋轉隱含宇宙奧祕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30 日 0:00 | 分類 天文

想像一下,你站在地面仰望夜空,宇宙螺旋星系就像一片片旋轉風車。但如果告訴你,星系旋轉方向可能不是隨機,是暗示宇宙本身可能在旋轉,你相信嗎?這正是最近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最新觀測結果揭示的驚人現象。 繼續閱讀..

ALMA 捕捉到最遙遠星系的氧氣光譜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29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天文學家在 2024 年發現了一個名為 JADES-GS-z14-0 的星系,這是目前確認最遙遠的星系。它是如此遙遠,以至於它的光花了 134 億年才到達地球,這意味著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是宇宙年齡不到 3 億年(僅佔目前宇宙年齡的 2%)時的景象。而最新的研究顯示,這個星系內部的化學組成比預期的更為成熟,研究人員表示這就像在嬰兒應該出現的地方,卻發現了一個青少年。研究結果顯示,這個星系的形成速度比科學家原本預期的要快得多,這進一步證明星系的形成速度比預期的要快。 繼續閱讀..

銀河系中心的「宇宙龍捲風」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26 日 10:1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在銀河系中心區域的狂暴環境中,環繞著我們銀河核心超大質量黑洞的塵埃與氣體不斷翻攪,強烈的震波在其中擴散。國際團隊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陣列(ALMA),將我們對這一劇烈活動的觀測解析度提升了 100 倍,並在這片神秘的宇宙區域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絲狀結構。 繼續閱讀..

比銀河系巨大三倍的螺旋星系,中心黑洞產生長達 600 萬光年噴流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25 日 16:52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一般來說,強大黑洞噴流幾乎只存於橢圓星系,但最近天文學家觀察另一個遙遠且尺寸巨大的螺旋星系後,發現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正為直徑長達 600 萬光年的噴流提供動力,表明銀河系中心黑洞人馬座 A* 也存在能量爆發的威脅。 繼續閱讀..

暗能量正在變化?最新宇宙觀測挑戰標準宇宙模型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24 日 22:40 | 分類 天文

目前,標準宇宙模型「ΛCDM」(Lambda-Cold Dark Matter,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是現代宇宙學的主流理論架構,成功解釋了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與演化,宇宙僅約 5% 物質為我們熟知的普通物質,其餘由暗物質(約 25%)與暗能量(約 70%)構成。暗能量被視為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來源,並假設能量密度隨時間保持不變,也就是所謂的「宇宙常數」(Λ)。然而,兩項最新大型國際合作計畫,暗能量光譜儀(DESI)與暗能量調查(DES)挑戰這項假設,暗能量可能會隨時間演化,動搖我們對宇宙膨脹的基本認識。 繼續閱讀..

歐幾里得任務公開首批觀測成果,一瞥巨大深空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23 日 22:49 | 分類 天文

歐洲太空總署的歐幾里得(Euclid)任務公布第一批觀測數據,包括宇宙深空區域預覽,展示數十萬個不同形狀和大小的星系,一窺宇宙的巨大結構。這次資料以三幅拼貼涵蓋天空廣大區域,包括許多星系團、活躍星系核和瞬變現象,並以人工智慧與公民科學合作,類調查超過 38 萬個星系和 500 個重力透鏡候選者。歐幾里得再次展現強大探索力,讓我們深入研究宇宙歷史。 繼續閱讀..

新研究揭示中子星的誕生質量,挑戰傳統理論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23 日 0:00 | 分類 天文

當大質量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後,可能會留下中子星 (neutron star),這些天體是宇宙中除了黑洞外最緻密的天體。科學家長期以來難以準確測定中子星誕生時的質量,因為大多數可測量質量的中子星位於雙星系統中,並可能經歷質量累積,使其質量高於誕生時的數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