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自然科學

史無前例,研究:地球四成海洋面積處於熱浪狀態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16 日 10:42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地表高溫已經連年打破紀錄,今年地球均溫要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但是讓科學家更擔心的不是腳下的土地,而是海洋。海洋是地球溫度的調節器,吸收大部分的二氧化碳,但超過可承受閥值,也會將熱量回饋到大氣,科學家警告,去年全球四成海洋經歷熱浪,海洋向大氣輸送的熱能回饋已經開始。 繼續閱讀..

韋伯望遠鏡直接成像兩顆系外行星,一眼辨別處於不同成長階段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13 日 16:38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太陽系外有些星球的天空可能充滿沙粒。韋伯太空望遠鏡最近對類太陽恆星 YSES-1 系統內兩顆大型年幼行星進行直接成像,其中一顆行星大氣層充滿矽酸鹽沙雲,另一顆行星周圍則環繞著原始物質盤,未來可能孕育出衛星。 繼續閱讀..

太陽軌道載具首對太陽南極成像!揭露太陽磁場正一團亂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12 日 17:5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許多飛行器與望遠鏡都在注視太陽,然而觀測視角多侷限於黃道面內,太陽兩極地區通常成為觀測盲點。直到太陽軌道載具(SolO)發射,走了一條與以往飛行器不同的高傾角軌道,最近成為首個從黃道平面外對太陽兩極進行成像的飛行器,提供太陽混亂磁場罕見視角。 繼續閱讀..

太陽風暴使 Starlink 衛星壽命縮短,大量加速墜毀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11 日 11:00 | 分類 低軌衛星 , 自然科學

太陽正處於極度活躍期,其影響正明顯衝擊著 SpaceX 龐大的星鏈(Starlink)衛星網。NASA 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與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研究團隊,在物理學家 Denny Oliveira 帶領下,分析了 523 顆自 2020 年至 2024 年間墜落地球的星鏈衛星數據,發現墜落現象與太陽活動高峰呈現直接相關性。 繼續閱讀..

瑞士科學團隊調查:即使氣候變化停止,40% 冰川仍將消失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10 日 15:45 | 分類 淨零減碳 ,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根據一項最新研究,全球近 40% 的冰川已經注定要消失,即使未來的氣候變化不再加劇。這項研究由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與國際科學團隊合作進行,發現即使全球氣溫保持在目前的 1.2°C,仍將導致全球冰川損失約 39%,這將使海平面上升超過 10 公分。研究指出,若全球氣溫上升至 2.7°C,將有高達 75-76% 的冰川在 2100 年前消失,這將對水資源、生態系統及沿海穩定性造成重大威脅。 繼續閱讀..

北極暖化加速,研究雲層為關鍵角色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10 日 14:20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當前氣候模型在預測北極變暖方面存在額外因素,特別是在雲層的影響上。根據九州大學的研究,北極雲層在冬季的液態水含量被低估,這導致了先前一些未來暖化預測的不準確。北極地區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但近幾十年來,這裡的氣溫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的三到四倍。目前的氣候模型一直難以解釋這種加速暖化的現象。 繼續閱讀..

創新環保白蟻藥 bistrifluron,95% 消滅率並對人體無害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09 日 12:15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物科技

一種新化學物質 bistrifluron 被發現能有效控制乾木白蟻的生長,這種化學物質透過干擾白蟻外骨骼中幾丁質的生成,阻止其蛻皮,最終導致死亡。根據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 Riverside)的研究,這種方法不僅對人體無害,還被認為是環保的,因為它不會對哺乳動物有害。研究顯示,bistrifluron 能夠殺死約 95% 的白蟻群體,這一成果在《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上發表。
繼續閱讀..

珍古德大膽提問:若黑猩猩可被視為人類,AI 是否也該?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08 日 10: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生態保育 , 生物科技

英國動物學家珍古德怎麼看 ChatGPT?她對黑猩猩長達數十載的研究,改變了人類對靈長類動物、以至於自身的認知。在人工智慧時代,她曾推動的變革可喚醒什麼樣的意義?親身體會科技躍進的古德,期望人工智慧為世界帶來什麼益處?她提出一個令人意外的觀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