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在原行星盤中形成,而這些氣體與塵埃構成的原行星盤繞著年輕恆星旋轉。這些圓盤內部難以觀測,很難直接看到行星形成的過程,導致我們對其細節尚不完全了解,天文學家想知道的一個問題是極紫外輻射是否會干擾行星形成的過程。 繼續閱讀..
即使是極紫外輻射也無法阻止行星形成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7 日 21:26 | 分類 天文 |
即使是極紫外輻射也無法阻止行星形成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7 日 21:26 | 分類 天文 | edit |
行星在原行星盤中形成,而這些氣體與塵埃構成的原行星盤繞著年輕恆星旋轉。這些圓盤內部難以觀測,很難直接看到行星形成的過程,導致我們對其細節尚不完全了解,天文學家想知道的一個問題是極紫外輻射是否會干擾行星形成的過程。 繼續閱讀..
行星從哪裡來?(下)解碼原行星盤的五段演化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3 日 22:01 | 分類 天文 | edit |
2014 年智利阿塔卡瑪沙漠的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ALMA)首度公布 HL Tau 星盤的高解析影像,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這顆年僅百萬年的年輕恆星,周圍塵埃盤竟出現清晰的環帶與縫隙,首次提供行星可能極早期便開始改變盤面結構的觀測證據。這項發現引發天文學界對行星形成時機與機制的廣泛討論:行星是否恆星尚未完全「長大」之前,就開始重塑周圍環境? 繼續閱讀..
行星從哪裡來?(上)直擊原行星盤的形成動態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3 日 22: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韋伯揭示恆星吞噬行星的真相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7 日 21:46 | 分類 天文 | edit |
韋伯太空望遠鏡最近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新發現,顛覆恆星吞噬行星的理解。原以為恆星膨脹把行星吞入,但新觀測發現,其實是行星軌道縮小,慢慢靠近恆星,直至完全被吞入。研究員表示這種事件非常罕見,但以韋伯近紅外光譜儀(NIRSpec)和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高解析度觀測,讓我們對行星系統最終命運取得寶貴資料,也許將來地球也會經歷類似過程。 繼續閱讀..
行星可在極端輻射環境形成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26 日 10:30 | 分類 天文 | edit |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陣列(ALMA)新觀測顯示,行星形成可在認為不適合的嚴苛恆星環境進行。 繼續閱讀..
所有恆星環境都適合行星誕生?星團有不少險惡地帶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03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已知銀河系許多恆星周圍有系外行星,可能是外星生命的棲息地。然而,並非所有恆星環境都適合行星誕生,甚至有些地區充滿險惡挑戰。天文學家逐漸揭示出這些危險區域,這些地方因為充滿高能輻射,使原始行星盤難以維持,最終無法成為穩定的行星家園。
科學家使用新方法,尋找遙遠行星的大氣層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10 月 16 日 8:30 | 分類 天文 | edit |
找到其他適合生命居住的行星是天文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科學家認為有幾個因素對行星是否適合居住至關重要,其中一個就是行星是否有大氣層。
螺旋狀原恆星盤的塵粒增長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08 月 25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原始恆星變成恆星時,行星為環繞原始恆星的氣體和塵埃盤微小顆粒逐漸形成。微小塵埃顆粒類似極細煤煙或沙粒,也是地球形成的最初始階段。這些顆粒隨機碰撞和凝聚逐步成長,最終可能演變成像太陽系等天體。儘管過程理論上看似簡單,但其實是人類未完全理解的複雜過程,且有許多未解謎團。 繼續閱讀..
天文學家提出行星的新定義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07 月 26 日 8:30 | 分類 天文 | edit |
2006 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通過 B5 號決議,含以下定義:行星是 a. 繞太陽運行的天體;b. 質量足以讓自身重力克服剛體力,使呈流體靜力平衡(近乎球形)形狀;c. 已清除軌道周圍鄰近區域。但這定義有問題,因沒有量化,且排除系外行星。故現在擬重新定義,天體可繞著一顆或多顆恆星、棕矮星或恆星殘骸運行,並設定適用各處行星的質量限制。 繼續閱讀..
恆星死亡後,重新遷移的行星仍可能存在生命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6 月 19 日 16:2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地球不會永遠存在,約 50 億年後,它就會被膨脹為紅巨星的太陽吞噬,後者最終留下殘骸白矮星,但這不代表其他行星不能依附白矮星。一篇新研究認為,有些行星不只可在恆星死亡過程倖存下來,還能繼續維持生命。 繼續閱讀..
最新理論模擬預測,木星可能曾是扁圓狀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02 月 18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近期研究團隊使用最新數據,電腦模擬行星誕生與形成,結果出乎天文學家意料,與之前想像十分不同。 繼續閱讀..
分析鈉的高壓轉變,揭示恆星、行星內部結構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1 月 03 日 11:59 | 分類 天文 , 材料 , 自然科學 | edit |
當進入行星、恆星內部等各種極高壓環境,物質會在原子層面發生變化,比如鈉從閃亮的灰色金屬轉變為透明玻璃狀絕緣體。最近,一項研究揭開這種特殊高壓現象背後的化學鍵結。 繼續閱讀..
發現大量未被恆星綁定的成對行星體,離奇漂浮在獵戶座星雲內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3 年 10 月 03 日 11:04 | 分類 天文 | edit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壯觀照片,天文學家發現獵戶座星雲有大量行星大小的成對物體,不是恆星,但也違背基本行星存在條件,並不在圍繞母恆星的軌道,可能昭示一種全新天體類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