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行星

行星從哪裡來?(下)解碼原行星盤的五段演化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3 日 22:01 | 分類 天文

2014 年智利阿塔卡瑪沙漠的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ALMA)首度公布 HL Tau 星盤的高解析影像,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這顆年僅百萬年的年輕恆星,周圍塵埃盤竟出現清晰的環帶與縫隙,首次提供行星可能極早期便開始改變盤面結構的觀測證據。這項發現引發天文學界對行星形成時機與機制的廣泛討論:行星是否恆星尚未完全「長大」之前,就開始重塑周圍環境? 繼續閱讀..

行星從哪裡來?(上)直擊原行星盤的形成動態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3 日 22:00 | 分類 天文

跨國合作大型觀測計畫「exoALMA」最近發表一系列行星形成的研究成果。「exo」代表系外行星(exoplanet)、「ALMA」是智利阿塔卡瑪(Atacama)沙漠的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計畫目標是找出正在年輕恆星周圍形成中的行星,並深入了解原行星盤結構與變化。以成像技術,exoALMA 團隊成功拍下目前最清晰「年輕太陽系」影像,揭示前所未見的細節。 繼續閱讀..

韋伯揭示恆星吞噬行星的真相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7 日 21:46 | 分類 天文

韋伯太空望遠鏡最近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新發現,顛覆恆星吞噬行星的理解。原以為恆星膨脹把行星吞入,但新觀測發現,其實是行星軌道縮小,慢慢靠近恆星,直至完全被吞入。研究員表示這種事件非常罕見,但以韋伯近紅外光譜儀(NIRSpec)和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高解析度觀測,讓我們對行星系統最終命運取得寶貴資料,也許將來地球也會經歷類似過程。 繼續閱讀..

外星生命需要行星才能生存嗎?天文學家提出有趣假設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05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天文學家還普遍認為,外星生命應會現身行星,畢竟地球是唯一已知有生命的星球。地球有穩定重力和大氣層維持適合液態水的溫度,並富含碳和氧等基本元素,還有充足陽光提供能量。故尋找外星生命時,科學家通常焦點放在行星。然而,近期一團隊提出無需行星,仍有可能構建支援生命生存的環境。這並非完全不可能,如水熊蟲已證明能在太空真空存活。 繼續閱讀..

所有恆星環境都適合行星誕生?星團有不少險惡地帶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03 日 0:00 | 分類 天文

已知銀河系許多恆星周圍有系外行星,可能是外星生命的棲息地。然而,並非所有恆星環境都適合行星誕生,甚至有些地區充滿險惡挑戰。天文學家逐漸揭示出這些危險區域,這些地方因為充滿高能輻射,使原始行星盤難以維持,最終無法成為穩定的行星家園。

繼續閱讀..

螺旋狀原恆星盤的塵粒增長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8 月 25 日 0:00 | 分類 天文

原始恆星變成恆星時,行星為環繞原始恆星的氣體和塵埃盤微小顆粒逐漸形成。微小塵埃顆粒類似極細煤煙或沙粒,也是地球形成的最初始階段。這些顆粒隨機碰撞和凝聚逐步成長,最終可能演變成像太陽系等天體。儘管過程理論上看似簡單,但其實是人類未完全理解的複雜過程,且有許多未解謎團。 繼續閱讀..

天文學家提出行星的新定義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7 月 26 日 8:30 | 分類 天文

2006 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通過 B5 號決議,含以下定義:行星是 a. 繞太陽運行的天體;b. 質量足以讓自身重力克服剛體力,使呈流體靜力平衡(近乎球形)形狀;c. 已清除軌道周圍鄰近區域。但這定義有問題,因沒有量化,且排除系外行星。故現在擬重新定義,天體可繞著一顆或多顆恆星、棕矮星或恆星殘骸運行,並設定適用各處行星的質量限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