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強壓小米,下一步要扳倒三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2 月 21 日 12:00 | 分類 Samsung , 手機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任正非領軍的華為智慧手機銷量去年衝破 1 億支,小米則未達 8,000 萬支目標,讓雷軍相當不開心,華為已被看好有機會取代龍頭三星,它的成功密碼是什麼?

全球智慧手機市場步入成熟期,三星、蘋果兩大廠都出現成長趨緩現象,連續多年倍數成長的小米,如今也開始度小月;不過,去年銷售突破 1 億支手機的華為,不但已站穩全球第 3 名位置,未來幾年,更有挑戰三星龍頭地位的架式。

 

華為 Y6  韓國開紅盤

元月初,華為代號 Y6 手機在南韓開賣,一星期就達 2 萬支銷售量,創下中國手機在南韓的開賣紀錄。根據韓媒報導,華為手機價格僅 127 美元且功能齊全,因此受到向來被三星主導的南韓市場民眾的歡迎;此外,由華為領軍的中國手機品牌,過去只佔南韓市場 1 至 2%,但今年預估可拿下 5%,對愛用國貨的南韓人來說,這是少見的破冰成績。

至於佔全球 3 成比重的中國市場,華為表現更為突出。根據賽諾的資料,2015 年中國智慧手機市場,華為市佔率達 13.6%、奪下第 1 名;蘋果緊追其後、擁 11% 市佔;小米則排名第 3、市佔 10%,至於 2013 年第二季市佔率還有 18.2% 的三星,如今卻大跌至 7.7%,被擠至第 4 名的位置。

華為勢如破竹,不僅在中國市場取得第一,去年智慧手機總銷量達 1.08 億支,也成為第 3 家在智慧手機銷售史上突破 1 億支的品牌,去年三星銷售超過 3 億支,蘋果則出貨 2 億多支。華為也不像其他中國品牌都以中國市場為主,在國際上的表現也不遑多讓。目前華為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已開發市場,市佔率都超越三星與蘋果,而且在許多市場甚至都有翻倍的成長。根據華為的預估,去年海外市場收入佔 3 成以上,今年將提高到 4 成。

在今年初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中,華為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說,「1 億支其實不算多,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華為正在長跑。」他預言,華為達到第一個 1 億支用了 6 年,「第二個 1 億支需要多久?我相信會更快。」

其實,手機向來是高度競爭的行業,每年都會倒下一批品牌,至於龍頭大廠則是 5 到 8 年就會汰換,如今已有許多人預言,接下來會取代三星龍頭位置的,很可能就是華為。事實上,早在 2014 年 5 月,當時負責華為消費者 BG(業務集團)的執行長余承東,就已發下這個豪語,「華為有能力超越智慧手機行業龍頭三星」。

華為後勢看好,不僅受中國大國崛起與市場加持,更因為它有獨特的競爭力及企業文化。

 

少數跨界成功的電信廠

首先,華為是目前全球電信設備第一大廠,如今跨進手機市場,這兩個產業特性完全不同,前者是企業用戶,後者則是消費市場,但華為卻是全世界少數得以越界成功的企業,成效遠超過以前的易利信、西門子等大廠。

在這種跨越的過程中,華為曾做過許多努力。華為總裁任正非就曾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批評志得意滿的高階主管說,「一支手機只賺 30 幾塊,不叫高科技,」這位一手創辦華為、但至今堅持不上市的中國最神祕企業家認為,「要有大利潤,一定要超越對手很多,尤其是在科技的縱深上。」

因此,華為每年在研發投入上一直不低於營收的 10%,例如 2014 年營收 465 億美元,研發投入則為 56 億美元。在人力資源的配置上,則是呈現有趣的啞鈴型,也就是研發與市場兩端的人力各佔 4 成,剩下的 2 成則是行政與生產的人員,這樣的人力結構,讓華為可以持續進行長期研發工作,但又兼顧市場變化做快速回應。

至於在手機研發重點上,除了提升底層電信協議處理及半導體晶片實力外,也聯合全球許多機構針對多媒體、拍照等功能進行研究。截至去年底,華為專利申請量總計 7.6 萬餘件,其中與手機終端相關的專利多達 1.8 萬件,為華為在自主終端技術發展上打下基礎。

此外,華為特別重視智慧手機的設計,在南韓、日本、美國、法國、英國都建立了設計中心,例如在背面指紋觸控等,華為智慧手機的設計,已開始引領手機行業設計方向。

若比較華為與三星兩大集團的差異,目前華為當然很難與三星相提並論,三星在半導體、面板等零組件,以及手機、平板及電視等都是世界一級大廠,華為都遠遠不及,目前頂多在半導體手機晶片上進行投資。不過,華為在電信設備則有明顯優勢,緊緊掌握了中國及第三世界等市場,未來在 5G 的影響力上會更加擴大。

至於從經營管理及人才接班等方面來看,華為的制度與文化都很突出,絕不遜於三星。任正非很早就認為要打破家族式繼承,在華為內部推行輪值執行長制度,讓沒有血緣關係的優秀人才擔任輪值執行長,加上公司沒有上市,但公司股權全部開放給員工持有,許多作法都首開中國民營企業的先河,這種制度與文化,讓華為吸引眾多海內外優秀人才,並激發員工更大的創新潛力。

相對於華為的如日中天,一向是媒體寵兒的小米創辦人雷軍,近來就顯得落寞許多。1 月 15 日,小米召開名為「2016 小米鬧天宮」的年會,會中宣布 2015 年小米手機全年出貨量超過 7,000 萬支,但沒有達到原先預估的 8,000 萬至 1 億支目標。

雷軍坦言,2015 年小米被「8,000 萬支」的目標所累,過得一點都不開心。所以 2016 年將保持初心,堅持做最酷的產品,享受創業過程,開開心心做事情。因此,接下來小米主要方向就是「大膽探索」,和「享受科技的樂趣」,今年小米將籌建小米探索實驗室,研究今天最先進的科技和方向,首先將進軍 VR(虛擬實境技術)和機器人領域等最先進的技術和方向。

雷軍認為,科技樂趣的核心在於想像力和好奇心。小米需要在聚焦現有業務、繼續開拓的基礎上,把握時代的脈膊,做下一個時代最酷的產品。

小米過去 5 年來快速成長,關鍵在於掌握了粉絲經濟及網路行銷的特色,因此在中國智慧手機快速成長的幾年之中,抓到商機且瞬間崛起,但是,如果手機市場成長趨緩,小米無法維持過去每年倍數成長的動能,加上許多新事業布局都還難成氣候,那麼去年小米募資時所做的 450 億美元估值,看來恐怕太高了。

 

消長之間,科技勢力重組

小米與華為的一下一上,代表中國新崛起的科技勢力,接下來也將出現大變化。如果從創新的分類來看,創立才 5 年多的小米,可以說是「薄創新」的代表,至於 29 歲的華為,則是「厚創新」的典型,兩者走的路數相當不同。

所謂的厚創新,指的是像半導體、電信、材料、能源、生技等領域,技術開發有一定節奏,需要時間較長,也較不容易被取代的創新形態。至於「薄創新」則大多是像網路、手機應用或很多服務業的創新,這些行業可貴在於掌握新的商業模式,或是擁有某項獨門創意,靈感來之不易,但研發相對簡單。

薄創新與厚創新代表的是兩種商業模式。厚,代表的是時間長,研究開發費用高,投資設廠的金額往往也很大。至於薄,不見得需要深厚的技術開發,但需要與時間賽跑,用最快速度取得最大市場。薄,也不代表商業價值低;過去幾年全球行動網路來襲,薄創新的企業如臉書、優步(Uber)等,都取得資本市場最大的回報與認同。

如今,華為成功地從電信跨足到手機,橫跨厚創新與薄創新,相對來說是很難得的成績,未來若能更善用並融合這兩種創新能力,前途不可限量。至於小米靠著網路行銷與創意崛起,但在全球經濟開始走向修正甚至衰退時,資本市場恐怕不再給予太高的本益比溢價,未來小米如何往厚創新的方向轉型,恐怕就是雷軍最大的考驗了!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