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產業困境,開發商:台灣人才缺乏即戰力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6 月 24 日 14:30 | 分類 人力資源 , 職場 , 風力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離岸風電產業困境,開發商:台灣人才缺乏即戰力


上緯投控拋出震撼彈,宣布擬出售上緯新能源公司股權,究其原因,除了去年遴選結果出局,導致無風場可開發的因素外,員工不斷被外商挖角,人才大量流失,更是雪上加霜。

上緯出售股權的決定,也讓離岸風電「缺人才」議題再次浮上檯面。

離岸風電產業對台灣而言是全新挑戰,因此在進行離岸風場開發時,基本上是由國外開發商領頭,台灣廠商參與並從做中學,希望迅速累積經驗,未來台灣廠商便能夠獨當一面,並在離岸風電供應鏈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國發會的調查報告顯示,離岸風電產業遇上人才招募困難窘境,海外攬才需求度達 100%,人才不足成為離岸風電廠商的痛處。

以離岸風電開發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為例,台灣的離岸風電團隊外國人與台灣人的比率分別是 55%、45%,若是工程相關的技術人員,外國人比重約達 7 成,顯見外國專業人才仍是主力。

CIP 台灣區開發長許乃文表示,離岸風電對台灣是全新的產業,本土廠商除了上緯有經驗,沒有人真正做過;台灣固然有很多優秀的資深工程師,但因缺乏實戰經驗,導致離岸風電產業在台灣找不到即戰力。

許乃文舉例,以技術人員來說,台灣可以透過獵人頭找到不少有陸上大型基礎建設工程、海上港灣工程經歷的資深工程師,但他們仍須經過 1 至 2 個月的學習期,才能漸入軌道。

此外,英文能力偏弱也是台灣人才的硬傷,許乃文坦言,縱使資深工程人員經過培訓後,可以踏入離岸風電領域,但他們英文溝通能力普遍不佳,且因沒有在國際化環境工作過,容易導致在團隊中與外國同事融合度不佳狀況。

許乃文解釋,離岸風場中的工程技術人員,並非只是埋頭苦幹就好,為了讓龐大的離岸風機能夠順利運作,海事工程、水下基礎等每個環節,都必須非常精細,如果英文能力不夠好,可能導致外國專業人員傳授經驗、講解風場施工及運作的各種眉角時,無法完全領會,這會對離岸風場的開發建置形成阻力。

產業需求殷切

儘管台灣離岸風電受限於無實戰經驗,缺乏即戰力人才,許乃文仍對台灣抱有信心。

她表示,CIP 去年推動 2 年期的實習生計畫,經由海選選出 5 位大學或研究所的應屆畢業生,帶著他們投入招標、處理實際申請船隻作業流程、出國參加與國際廠商的協商,現在留下來的 4 位實習生與團隊融合度非常高,表現備受讚賞,讓她更確定,在培育離岸風電人才上,「企業責任重於政府」。

許乃文表示,台灣在機械、土木、發電、環境工程等領域,其實已經有很好的基礎,離岸風電真正的學習是在工作中,因此唯有透過開發商毫不藏私的傳授經驗,才是讓人才最快進入狀況的唯一途徑。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投入離岸風電新興產業,台灣大學規劃開辦離岸風電學分學程、在職訓練與在職專班,前兩項已在進行中。

台灣大學能源中心主任、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系主任江茂雄表示,離岸風電的工程專業是從電機、機械、土木、海洋工程延伸,也會需要環境工程、地質鑽探等專業,台大去年起已經陸續開辦相關課程,「產業需求滿殷切,應該把握時間,趕快把台灣缺少的課程先開出來。」

江茂雄進一步指出,目前台灣在產學合作的部分,多從工程技術面著手,但離岸風電產業發展愈來愈成熟後,金融、法律、投顧其實也都要有對應的專業人才,這是未來政府在培育人才上,應思考並協助推動的方向。

許乃文則建議,政府應該做的是加大力道強化國人英語能力,「絕不能苟且偏安」;她表示,離岸風電是國際性的產業,英語能力愈強,會愈有競爭力,否則即便理科、術科再強,英語不好,也很難第一時間被外商所用,遑論走出亞太。

(作者:潘姿羽;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