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首款量產自駕車問世,RoboTaxi 加速落實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9 月 24 日 7:30 | 分類 交通運輸 , 汽車科技 , 自駕車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Uber 首款量產自駕車問世,RoboTaxi 加速落實


最近,自動駕駛已開始加速落實到載客服務。據了解,Uber 第一批和富豪集團合作量產的自動駕駛基礎車型完成生產。早在今年 6 月,富豪集團汽車與 Uber 聯合開發推出自動駕駛基礎車型 XC90,配備富豪集團的汽車安全技術,幫助 Uber 安裝自家研發的自動駕駛系統,在網路叫車業務為使用者提供自動駕駛服務。富豪集團稱,這批車預計下半年開始量產。

自用車的自動駕駛研發已趨冷靜,為何大眾服務用的 RoboTaxi(自駕計程車)反而熱鬧起來?

自駕車研發成本高,企業傾向抱團趨勢

技術上,已有部分企業或方案供應商有升級車輛自動駕駛的能力,實際操作還是有很多問題:由於自駕車輛研發成本極高,因此價格也提高,使用者是否願意掏錢購買,這部分需求還有待測試。

其次,目前 L2 等級的輔助自動駕駛已落實至大多數車輛,但還是偶爾會出現辨識不準確的問題,相關事故也時有發生,導致使用者對比輔助自動駕駛難度更高的自動駕駛也普遍持保守態度。另外,自駕車上路後,相關安全責任認定也缺乏政策規定,一旦發生事故難以追責。

冷靜的表現在於,各大企業針對自動駕駛研發早有結盟趨勢。比如福特和福斯合作共同使用 Argo AI 開發自動駕駛,更罕見的例子是,經常相愛相殺的德系三大豪華汽車品牌之一的賓士,日前也宣布加入戴姆勒和 BMW 組建的自動駕駛技術聯盟,共同分攤高昂的自動駕駛研究成本。

以上成本和安全問題探討,在載人服務的場景還好解決,主要原因是引入第三方平台。

(Source:Waymo

引入第三方平台,追責問題有跡可循

對出遊服務商來說,可運用資源有限,對長期補貼司機的依賴性也很大,即使是 Uber、滴滴這種占比很大的公司,也未能完全盈利。自動駕駛方案沒有司機的角色,能幫助出遊服務商解決這一問題。另外,一輛自駕車可服務很多人,盈利也相對可觀。在安全問題引入第三方平台,追責問題也更有跡可循。

目前,Uber 和滴滴在自動駕駛測試、車輛製造都有實質進展:Uber 的自動駕駛基礎車型完成生產以外,之前還宣布將在德州測試自駕車;滴滴自動駕駛相關子公司也完成分拆,管理層基本確定,拿到上海頒發的智慧網聯汽車載人牌照。

RoboTaxi 的第三方平台,其實不只滴滴、Uber 這類出遊服務商,也有科技公司和企業的身影。

比如,自動駕駛領域排名第一的 Waymo,不久前便宣布在加州進行的機器人計程車試點專案首月運送了 6,299 名乘客。另一方面,馬斯克曾表示要在 2020 年建立特斯拉 RoboTaxi 網路,BMW、福斯、通用等車廠也聯合英特爾、Google 等公司紛紛入局 RoboTaxi。

隨著各大玩家紛紛入局,RoboTaxi 未來將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但很可能也是一場混戰。

(本文由 36Kr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富豪集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