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完全獵殺中國高科技,後華為時代,台股新贏家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6 月 08 日 8:15 | 分類 晶圓 , 晶片 , 材料、設備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川普完全獵殺中國高科技,後華為時代,台股新贏家


美國時間 5 月 20 日,美國白宮發布《對華戰略方針》(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將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推向 40 年來首見的轉捩點。

「自 1979 年美中建交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的前提,是建立在加深互動,會促進中國政治、經濟的開放,成為全球事務負責任的參與者之上。」文件中第一段寫道,「40 多年後,事實證明,這個策略低估中國共產黨限縮中國政治、經濟改革的意志。」

美國「新冷戰宣言」  將加大對中國政府的公眾壓力

這份文件,被視為是美國發出的「新冷戰宣言」,美國承認過去對華政策失敗,明白指出,當外交手段徒勞無益,「美國將加大對中國政府的公眾壓力,並在必要時付出相應的代價來保護美國利益」。

冷戰之所以被稱為冷戰,是相對於動用機槍大炮的「熱戰」,冷戰當中的雙方,透過軍事結盟,支援第三國,進行軍備競賽,進行非直接的對抗。

事實上,早在白宮發出這個聲明之前,在半導體領域的美中科技冷戰,從華為創辦人之女孟晚舟被捕時,就已經拉開序幕,這把火不僅一路延燒至今,而且愈燒愈旺、愈燒愈廣。而台積電,正是這波半導體冷戰的中心。

去年 5 月 15 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華為禁運,原本以為,華為的影響力將大為下降,沒想到一年過去,華為旗下海思半導體,啟動手上的備用晶片設計,結合台積電最先進的製程提高效能,華為照樣在歐洲 5G 市場攻城略地,台積電因此被視為最大的「漏洞」。

拉攏台積電  打擊華為在半導體致命弱點

過去一年,美國不斷對台積電施壓,一面補強美國半導體製造實力,一面借台積電,打擊華為在半導體領域的致命弱點。

一位台積電供應商透露,台積電去年就已敲定赴美設廠的方向,但是一直沒有敲定確切建廠地點,台積電原本告訴供應商的是「第三季再決定」,就是等美國總統大選選情接近明朗,再下決定。

「5 月整件事突然加速」,他透露,原本預定設廠的目的地是華盛頓州,台積電在當地原本就有晶圓廠,廠址臨近海港,「還有一大塊地可以設新廠」,沒想到,5月初,亞歷桑那州突然出現在候選名單上,幾天後就宣布建廠消息。

知情人士指出,讓台積電下決定的關鍵,恐怕是美國國防部寄出的一封信。今年 4 月 28 日英特爾執行長史旺(Bob Swan)寫信給美國國防部,信中寫道:「由英特爾在美國設立一座商用晶圓代工廠,最符合美國和英特爾的利益。」美國國防部把這封信轉給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得到的答案是「這是個很有意思的選項……」這封信也在美國 IC 設計公司間傳開。

▲ 華為是年營收超過台幣 3 兆元的巨型公司,華為未來會如何發展,影響遍及全球科技產業各層面。

一場關鍵會議  劉德音、邱義仁、龔明鑫在列

台積電面臨抉擇,如果美國下定決心要在美國本土設立晶圓代工廠,把第一個設廠的機會讓給英特爾,將對台積電不利。「現在,英特爾和美國國防部也還在談」,一位半導體業者觀察,以前,美國半導體公司把外包製造業務當成重要的經營指標,造就了台積電的崛起;如今,這股趨勢反轉,美國政府打算編預算,吸引尖端半導體製造回流美國,台積電不能置身事外。

巧合的是,就在台積電宣布赴美設廠前幾天,4 月 28 日早上 10 點,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等人到行政院開會,由政務委員龔明鑫邀集科技業大老共商美中科技戰下,台灣科技業的發展對策。沒想到,國安會前祕書長、現任日本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也赫然出現。一位半導體業者觀察,當天的議題慢慢導向台灣科技業界如何跟美國有更緊密的合作。

從最終出爐的決定裡,看得出台積電仍努力在美中兩強間求取平衡。「台積電在美國新廠產能 2 萬片,南京廠產能也是 2 萬片」,產業人士觀察,等到台積電 2024 年美國 5 奈米廠投產,台灣應已進到 3 奈米以下製程,「中國也會要求南京廠投入更新的製程」。

業內人士更透露,美國禁令中,延緩 120 天執行,其實就是台積電的要求,因為先進的 7 奈米晶片製程就大約是 120 天,台積電至少還能把手上的產品交給華為。

然而,美國並不是把台積電拉到美國後就罷手。5 月 15 日,就在台積電宣布赴美建廠後數小時,美國商務部宣布新禁令,「限制華為使用美國科技和軟體,在海外製造和設計半導體,」對包括台積電和中芯在內的半導體廠,提出 2 個要求:第一,禁止使用美方設備為華為製造晶片;第二,禁止華為使用美國 EDA 輔助設計軟體設計晶片。由於美方在這個領域,市占率接近百分之百,違反禁令的公司,可能會面臨美國商務部的嚴厲處分。

回顧過去一年,美國對台積電兵分兩路施壓,一路以美國國防部為代表,希望台積電在美國設廠,填補美國缺乏最先進晶圓代工廠製程的弱點。另一路則以美國商務部為代表,透過新制裁禁令,讓華為再也拿不到自己設計的晶片。

最近,網路上更出現一份《中芯國際──泰康一對一交流紀要》,受訪者(中芯)承認美製設備在半導體領域占有 4 到 5 成,「完全避開法令在現階段不大可能」。

▲ 台積電現正面臨地緣政治的挑戰,各國都想擁有先進半導體製程。

打華為戰略  禁令延伸不斷擴大打擊面

沒有美國設備,不可能做出最頂尖的晶片,如果只做二流晶片,全世界將進入「後華為時代」,這家公司對美國的威脅將大幅降低。

美國的目標是什麼?「要打擊(華為)基地台和通訊設備,」一位熟悉美方政策的消息人士指出,「對於手機晶片有 2 種主張,一派是打到死,另一派是留餘地讓美系晶片設計和半導體設備商可以活。」

這恐怕只是今年下半年科技戰的一小部分,消息人士透露:「未來美國出口管制規定,只會愈來愈嚴厲。」

話說完沒幾天,5 月 22 日,美國商務部再發禁令,將 33 家中國公司列入黑名單,名單中包括中國資安大廠奇虎 360,以及日本軟銀支持的機器人公司達閥科技,這些公司全都禁用美國技術。

一位半導體業者談到現在的經營情勢,用「寒蟬效應」形容,「前幾天,應材、LAM 這些半導體設備公司,都寄了協議來,要我們簽字確保做出來的產品不會被用於軍事用途。簽不簽都是兩難,「我們怎麼能知道客戶買了你的 IC,做成 PC,會不會賣給解放軍。」不簽,公司有可能得不到設備商的協助,隨時有關門風險。

如果華為因此再也拿不到自己設計的晶片,帶來的影響巨大無比,旗下的 IC 設計公司──海思半導體更是首當其衝。

2019 年,華為營收創歷史新高,達 1,22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 兆 6,000 億元。華為旗下的 IC 設計公司海思半導體,今年首次成為全球第 10 大半導體公司,如果沒有任何一家半導體廠能為華為生產晶片,9 月 12 日起,華為只能靠庫存的晶片度日,最終成為「無芯」的華為,只能靠向其他 IC 設計公司買晶片製造產品,如果這件事發生,海思半導體一年超過台幣 3,000 億元的營收將大半消失,落入競爭者手中。

海思半導體的經營品項相當多元,從手機、基地台、伺服器、電視、安全監控等領域所需的晶片,海思都能自己設計;美國發布禁令,海思馬上就受到牽制,「就算現在仍有庫存可以使用,但用完後就沒有了,未來也無法再升級研發,發展已經完全受限。」業內人士形容。

海思受重擊  一年 3,000 億營收將拱手讓人

原本市場還推敲,沒有了海思,華為還是可以購買別家 IC 設計公司商品,但 5 月 21 日,路透社再發獨家,表示美國政府可能修改規定,限制其他 IC 設計公司不能按照華為的要求設計晶片,再把晶片直接賣給組裝廠。

消息人士觀察,這個「漏洞」可能是美國半導體協會和美國商務部協調出的結果,不管結果如何,美國不斷加嚴對中國的出口管制,短期內不會改變。

美中科技戰愈演愈烈,過去習以為常的現狀會一一被打破,對投資人來說,是風險,但也有機會。

台積電從去年開始,逐步降低華為訂單比重,目前只剩下約 14% 營收來自華為,主要使用 12 奈米及 7 奈米製程。台積電內部已為「零華為」做了準備,找其他客戶填補華為空出的產能。在 5 奈米部分,今年下半年,高通會用台積電 5 奈米製程,製造下一代手機晶片 Snapdragon 875以及基頻晶片 X60,無縫接上華為訂單做完之後的空缺。明年 AMD 的 5 奈米產品也即將量產,但時程可能會落在明年下半年。

台積電 7 奈米製程訂單,今明 2 年仍十分擁擠。輝達即將推出最新一代的 Ampere GPU(圖形處理器),預計在第三季上市,Sony 與微軟兩大遊戲機今年底問世的新產品,用的也是台積電 7 奈米製造的晶片。

由於美方瞄準的目標是華為的基地台和通信設備,短期來看,和華為合作的網通、Wi-Fi、RF 射頻、散熱、光通訊、CCL、ABF 載板供應商,都可能會受到影響。

PCB 大廠南電近期在法說會上表示,9 月 12 日禁令生效之後,會對供應鏈造成影響,但由於今年產能緊俏,如果確定華為供應鏈停擺,就會引進其他客戶;9 月的形勢會影響南電明年的資本支出計畫,如果華為被封殺,擴產可能就會放緩。

JP Morgan 報告指出,由於華為年營收超過 1,000 億美元,新禁令將衝擊整個亞洲高科技產業,「只有少數的受益者」。報告中指出,聯發科、小米、浪潮、台達電和美國大型資料中心的供應鏈,將是這一波衝擊下的避難所。

贏家新面貌  台廠在危機中找到新機會

外界預期,在手機領域,同屬中國隊的小米最有機會增加市占率;而台達電因為營收和華為的關聯性小,即使自動化事業略受影響,營收仍相對穩健。

伺服器供應鏈廠商會是這一波的受益者,因為美國對雲端伺服器的需求居高不下,相關供應鏈較不會受損,而浪潮、聯想等中國廠商還有機會分食原本華為手上的市場。

美中科技冷戰,也讓亞洲科技股走上另一個轉捩點。去年,美國制裁華為,讓中國掀起去美化浪潮,華為傾全力在亞洲買零組件,造成亞洲高科技公司股價因危機節節走高。如今,衝突再次升級,這場由科技戰掀起的榮景,會不會也因科技戰而結束,值得投資人多加注意。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Kārlis Dambrāns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