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禁令擬鬆綁,半導體後市怎麼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3 月 04 日 17:50 | 分類 國際貿易 , 晶片 , 記憶體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芯禁令擬鬆綁,半導體後市怎麼看?


美國政府改朝換代後,美中關係正式開啟另一新頁。近日外媒報導,美國將對中芯國際的成熟製程解禁;無獨有偶,中芯 3 日也大動作公告與曝光機大廠艾司摩爾(ASML)達成總價約 12 億美元批量採購協議。市場也關注,隨著雙方關係走向和緩,全球半導體產業版圖是否又要再起變化?

面對美中新局,台廠將面對那些挑戰?誰又會受惠或受害?《MoneyDJ》訪問產業分析師、供應鏈,盼能初步釐清後貿易戰時代的可能發展脈絡。

美原則未變,美國利益優先

美中貿易戰於 2018 年開打至今約兩年多,川普時代相繼祭出華為、中芯禁令制裁中國,台灣半導體業者因此大獲轉單挹注,且漲價效應也是一波接一波;不過,自拜登政府上台後,對中政策反而成為最大變數,近日傳出美國有意對採購禁令部分鬆綁,這也讓台廠繃緊神經。

不僅如此,中芯國際 3 日發公告,與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達成批量採購協議,總價 12 億美元。據艾司摩爾聲明補充,協議原定 2020 年 12 月底到期,經雙方協商後,期限已延長至 2021 年底。

悶了一年的中芯國際,未來將不再像先前般綁手綁腳,部分人士認為,晶圓代工產業將首當其衝。業界人士表示,2020 年中芯禁令上路後,本來就不覺得會是全面封鎖中芯,會是有限度開放,除了先進製程要抓死死,美國會留給中芯在成熟製程的發展空間,才能藉此販售更多設備機台。

他舉例,根據 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統計,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 2020 年就可搶下全球第一,未來幾年也將蟬聯寶座。因此,若禁令擴大,恐迫使中國轉向跟日本、南韓及本土廠商買設備,在最壞的情況下,有可能影響美國設備商約 8%~10% 業績,美國當然不樂見。

晶圓代工 2021 年仍吃緊,2022 年將趨緩

該業界主管私下說重話表示,不論是川普、拜登當家,唯一不變的就是「美國利益」為優先,台灣只能受兩國角力牽制。他說,台廠這段時間受惠太多,加上半導體重要性與日俱增,美國勢必會重新定義全球科技秩序,以確保在全球的領先地位。

不過他也說,美國政策應不太會有大方向扭轉,主要是因為半導體產業具高度戰略意義,美國還是需要制衡中國。但為了商業利益,對中國必須要有一定程度鬆綁,過去因中芯禁令、華為禁令等帶來的轉單預期,有可能因此減弱,部分訂單或將回流中國,市場醞釀的半導體連續漲價效應有可能戛然而止。

針對中芯禁令部分解禁後,晶圓代工產能吃緊的狀況是否會因此紓解?半導體設備主管表示,設備的 ARO(after receipt of order)約 6~8 個月,也不是隨叫隨有,如果在既有廠區購機擴產,建置好至驗證完也需要 9 個月到一年,若是蓋新廠更要耗費 2~3 年,短期內供需吃緊狀況恐難以紓解。

那誰是潛在受害者?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從製程別劃分,中芯 2020 年第四季以 55 / 65 奈米占比最高,占 34%,其次為 0.15 / 0.18 微米占 32.5%、40 / 45 奈米占 14.8%,較先進的 14 / 28 奈米則占 5%,顯示超過一半營收來自較成熟製程,產品組合與聯電相似較高。

設備商受惠,二線晶圓廠繃緊神經

業界人士進一步分析,從進機到量產時間推估,中芯衝刺成熟製程業務,相關效果最快會在 2022 年顯現。不過以當前需求來看,光是供應中國本土 IC 設計廠商的訂單就應接不暇,加上中國積極推動晶片自製,必定會優先滿足自家需求,台灣仍可承接國際大廠訂單。

他也提醒,中芯奮力掙脫緊箍咒,台積電因專注先進製程,兩邊約差兩世代之多,中芯很難追得上,一點都不用擔心。不過較成熟的製程,相對會比較有壓力,尤其中國傾盡洪荒之力扶植晶片產業,未來將重回貿易戰之前的殺價競爭態勢,這是台廠必須共同思考面對的議題。

另一方面,中芯解禁對設備供應鏈是一大好消息,尤其是過去中國營收占比高的公司。在全球半導體競賽下,法人看好,ASML 供應鏈的帆宣、公準及應材供應鏈的設備代工京鼎、零組件與備品供應商翔名、瑞耘、再生晶圓供應商辛耘及中砂等,有機會受惠。

整體而言,綜合目前半導體業者看法,中芯就算鬆綁,由於產能無法短期內到位,2021 年半導體供需失衡情形將持續到年底。相對之下,目前瘋狂缺貨、搶料下,業界大老最擔憂的反而是重複下單(double booking),須重視一旦實際需求低於預期,可能會面臨風險。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