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界巨星在吃的網紅食物,別再當成減肥祕笈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6 月 18 日 0:00 | 分類 醫療科技 , 食品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健身界巨星在吃的網紅食物,別再當成減肥祕笈了


跟著帕梅拉(Pamela Reif)練習的人,應該也很關注她的健康食譜。帕梅拉常吃的奇亞籽和生可可稱為「超級食物」(Superfood),與超級英雄「同輩相稱」。

不僅如此,「初代網紅」牛油果、藍莓,「常青樹」巴西莓、羽衣甘藍,耳熟能詳的枸杞、綠茶、靈芝,再到小眾的辣木、諾麗果……超級食物陣營日漸豐富。超級食物在歐美飲食界流行許久,近年慢慢為人知曉,現身超模、健身族群餐桌,輾轉至 Instagram 和小紅書,但這概念始終備受爭議──是超級營養還是超級行銷?

超級食物只是食物

超級食物出處是哪裡?哈佛大學 T.H.Chan 學院認為,並非來自科學家和營養師,而是一戰前後聯合水果公司的香蕉行銷。宣傳說香蕉營養豐富,甚至還能治療乳糜瀉,但目前乳糜瀉的治療法是無麩質飲食。

時至今日,超級食物依然沒有科學根據。2007 年歐盟禁止產品以「超級食物」名義行銷,除非有可信科學研究支持。一般而言,超級食物認為是「營養價值比一般食物更高的食物」,提供多種重要營養素,包括人體無法產生的必需營養素,有益健康和預防慢性疾病。

但定義太廣泛,導致「超級」面目模糊,和一般食物的差別到底在哪,沒人說得清。至少可確定,「超級」並非無所不能,某些超級食物比同類食物,可能某營養成分確實更高,但不代表一種食物就滿足全部需要,更不意味百病全消。

就像奇亞籽,鈣含量較高,膳食纖維比燕麥多,蛋白質媲美大豆和肉,有抗氧化作用,含人體無法合成的 Omega-3 脂肪酸,但每天攝取量有限,且有植酸降低鈣吸收率,這也是它含鈣多但補鈣效果不如牛奶的原因

(Source:pixabay

不過超級食物與營養健康高度相關,就夠商業力量競相湧入,歐美就有 Sunfood、Super Nutrients、OMG Superfoods、Creative Nature 等超級食物品牌。

因超級食物有地域性,注重原產地,Sunfood 合作農場遍布全球,從南美、中東、西非到菲律賓群島;為了「再也沒人被健康零食排除在外」, Creative Nature 產品大特點是不含麩質、乳製品等 14 種主要過敏原。

中國也有 SO ACAI、Soileta 等本土超級食物品牌。SO ACAI 成立於 2017 年,起初是以超級食物為核心的健康輕食店,提供果昔碗、植物奶咖啡等流行產品。疫情期間,SO ACAI 經常分享科普和食譜影片,觀察中國人健康關注度水漲船高,自然將店內輕食轉成包裝食品,開拓線上業務。

當小眾市場日漸成熟,大公司不會錯過插腳機會。

2020 年 4 月,雀巢推出 「nesQino」個性化健康飲料方案,含速凍和乾燥技術製作的超級食物小袋和基礎小袋,供人們快速 DIY 冷熱飲品;2018 年健康零食品牌 Health Warrior 被百事收購,招牌產品就是奇亞籽穀物棒。

Mordor Intelligence 數據顯示,2021 年全球超級食物市場價值達 1,527.1 億美元,預計 2027 年達 2,149.5 億美元,北美是最大市場,亞太地區是增長最快市場。

(Source:Mordor Intelligence

超級食物有營養是一方面,誇張的行銷是另一方面。廠商常宣稱奇亞籽有減肥效果,但沒有任何為期 12 週的臨床試驗證明。中國 2011 年酪梨進口量僅 31.8 噸,2018 年達 4.39 萬噸,與「來自南半球森林奶油」等話術,以及衍生的精緻生活方式脫不了關係。

1991 年,美國農業部為藍莓的抗氧化能力背書,稱抗氧化劑可減少有害自由基。但確認抗氧化劑並非所有功能都與自由基活性有關後,就刪除相關數據。銷售只是略受影響,2016 年前每年藍莓產量都在增長。

追根究柢,超級食物也只是食物,不要只看「超級」兩字。SO ACAI 創始人 Maggie 和 TaoTao 表示,超級食物的首要特點是營養密集,承認超級食物營養時也不應神化它們:

許多人會執著超級食物提供什麼功效,其實就是營養密度高的食物,是飲食的一部分,是補充營養的方式之一,和吃白飯一樣正常。不需刻意購買做料理,可每次拿 3~5 克或是 1~2 勺,撒在任何食物上面,像水、果汁、優格、吐司等。

身為食品科學與工程碩士的滷煮小腸也指出,超級食物應只是均衡飲食的一部分,發揮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作用。

「吃真食物、植物為主、不要過多」

「1995 年左右,富含非天然成分的加工食品導致許多人生病、肥胖和總體健康狀況不佳」,這是超級食物品牌 Sunfood 自稱的創立背景

添加人工甜味劑、人工色素、防腐劑等的深度加工食品,和健康的關係並非全然因果,但的確有相關性。從 1998~2009 年,《紐約時報》提到「肥胖者」一詞次數增加 3 倍

健康、乾淨、營養、天然、無添加……同樣是現在超級食物品牌會強調的關鍵詞。這代表一種對天然食物的追求,以及對深度加工食品的警惕。

超級食物也並非「純天然」。超級食物品牌所做的,一是挑選好的原料、好的製程,二是減少不必要加工並保留更多營養。

以亞麻籽為例,含豐富 Omega-3 脂肪酸,但 Omega-3 脂肪酸易受溫度影響。且亞麻籽需熟化磨粉食用,因生亞麻籽有微毒,外殼較硬不磨粉不好吸收。綜合這些特點,SO ACAI 亞麻粉使用 50°C 以下低溫熟化,不同於許多市售產品的 100°C 以上。

過度加工的負面例子亦比比皆是。從巴西莓、諾麗果和石榴榨出的「超級果汁」,可能添加大量糖分;新鮮沖泡的綠茶含多種抗氧化劑,但瓶裝綠茶通常用劣質茶和大量糖釀造。

飲食作家 Michael Pollan《為食物辯護:食者的宣言》一書指出:吃真食物、植物為主、不要過多。

可是,我們吃的不都是食物嗎?Michael Pollan 看來,食物是指蘋果、花椰菜這類天然食物,不是可樂、洋芋片、白麵包等加工食物。雖然態度略激進,但不妨適當借鑒。

(Source:shutterstock)

相通觀點是,許多超級食物就在我們身邊,應吃當季、本地食材,而非執著某些網紅超級食物,就像澳洲註冊營養師、小紅書帳號 @Arielle 所說:

安安分分、老老實實吃本地當季有機新鮮食物,少吃加工食品,每天吃夠五種蔬菜水果。在這基礎上加入一些超級食物很好,沒必要本末倒置花高價買超級食物加工產品。

且超級食物本就是「發現」而不是「發明」,或許以後有越來越多本地超級食物出現。Maggie 表示:「可能隨著飲食習慣變化,會有越來越多超級食物發現。近兩年中國猴頭菇、靈芝在國外特別紅。」

還有個有趣例子,幾年前藍莓經常霸榜,但有研究顯示藍莓營養成分草莓、蔓越莓等漿果都有。實驗心理學家 Barbara Shukitt-Hale 認為,藍莓原來占據榜首,純粹是更頻繁的研究。

沒冠上「超級」稱號的食物,同樣有營養,同樣可供人探索。營養師 Megan Ware 表示,如果條件允許,可將超級食物納入各種健康飲食,但無需超支或搜索範圍太廣,不要小看蘋果或胡蘿蔔。

除去「超級」這頗有爭議的王冠,超級食物也是讓我們了解健康飲食的基礎,令人更關注飲食。超級食物不常出現在習慣的飲食體系,且帶著些許中產氣質,是許多人吃飽喝足之餘、奶茶咖啡之外才考慮。若想試試當然沒問題,興趣缺缺的話,也並非無法取代。

南瓜子等種子食物普遍有 Omega-3 脂肪酸,並非只能吃奇亞籽補充;菠菜與羽衣甘藍一樣,同屬深綠葉菜。營養師指出,雖然酪梨確實很特別,用酪梨取代肥肉或較多醣鹽的醬料,不失為健康選擇,但日常多吃豆製品、水果、堅果完全可取代酪梨的營養價值,沒必要過度推崇單一食物,多樣化飲食更值得提倡。

不管吃不吃超級食物,理想的飲食應以植物為主,包括多種水果、蔬菜、全穀物和健康的動物產品。

健康是行銷標籤,也是真實需求

「You are what you eat」是西方流行的俗語,1960 年代受被嬉皮擁護,當成健康飲食口號;亞洲自古也有「藥食同源」的思想。有時人們對飲食的信念太強烈,「吃」不僅為了果腹,也是窮追不捨健康。

早在 1936 年《Fortune》就報導:「不為享受,是為健康而吃,這無疑是源自美國的基本特徵:害怕生病。人們如此急於相信,透過某種飲食方式,就能獲得愉悅且精力充沛的生活。」這番話如今也適用。

(Source:Unsplash

2020 年中媒《Z 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對自己營養狀態很滿意」的 Z 世代不多,但 Z 世代很樂意投資健康。城市居民年均花費超過 4,425 元於健康養生,18~35 歲占比高達 83.7%。

全麥麵包、粗糧餅乾、無糖飲料、人蔘飲品……更多「為健康而生」的食物紛紛發現或發明,超級食物只是其一,只是有的魚目混珠,有的如假包換。根據華映資本,近幾年成立的包裝食品品牌都離不開高蛋白、無麩質、無乳製品、低碳水這些標籤。幾乎所食物都面臨健康化升級要求。

同時從減肥瘦身到改善睡眠、提振情緒、預防慢性病、提高免疫力,「食療」總是容易上手又需持之以恆的方法。健康是行銷標籤,也是真實需求,兩者如雞生蛋、蛋生雞牽扯不清,但健康概念究竟代表什麼?

中國網紅說健康有 2 個要點,一是營養均衡,攝入各類營養;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

中國習慣吃米飯,但不是每人都適應這種飲食。你可嘗試記錄身體數據,比如每天吃什麼、什麼食物接受、什麼食物不舒服,然後聽從身體反應選擇適合的方式,我們已不再像過去,別人吃飯我也吃飯、大家吃麵包我也吃麵包。

堅持健康飲食像喝奶茶快樂的人不少,但多數情況下,垃圾食品是神經系統認可的重要獎賞,吃得健康是需長期養成的習慣,伴隨更多控制和自我約束,讓人想起《窄門》那句「這麼大的誘惑,我們只能用美好德行克制」。

然而,身體健康不光受飲食習慣影響,不可能只吃某些食物高枕無憂。人類營養學博士 Dylan MacKay 認為,人常會高估食物的即時影響,同時低估長期影響。影響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飲食只是其一,環境、運動和基因都發揮重要作用。

「管好嘴、邁開腿」,唯六字真言,值得一提再提。所謂健康,就是需要親力親為的事。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