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區塊鏈,正面臨「中心化」危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6 月 30 日 17:44 | 分類 Fintech , 加密貨幣 , 區塊鏈 Blockchain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去中心化區塊鏈,正面臨「中心化」危機


區塊鏈是對抗風險的創新科技,但如果你看中的是它的去中心化特性,或許必須更加謹慎的檢視才行,因為目前大量用戶在使用的區塊鏈,「中心化」的程度高得驚人。

區塊鏈(blockchain)無疑是這五年來最熱門的科技之一,它擁有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等特性,基於這個特點,成為許多人投資的目標,當然也造就了不少安全疑慮。

美國國防高等研究院過去幾年,就委託了資安機構 Trail of Bits 進行相關研究,在最新的一份報告中,對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區塊鏈進行去中心化程度驗證,結果卻跟多數人的預期相反,這兩大加密貨幣背後的區塊鏈網路,中心化的程度其實越來越高,甚至達到了足以威脅安全性的程度。

相較於市面上公開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相對沒有帶風向疑慮,因為這是由美國國防部出資的委託標案,而且全文公開,有興趣閱讀報告全文的讀者,可以前往網站觀看

報告結果顯示,想要攻破一個區塊鏈網路,並不一定需要量子電腦或是超強運算力來破解密碼,相反的,只要占據了足夠份額,就可以推翻區塊鏈網路以及其上的共識協議。話說得簡單,比特幣網路上礦工數量如此龐大,誰又能輕易的推翻全部節點呢?

四個節點即可推翻比特幣網路

關鍵就出在「礦池」。

由於比特幣挖礦難度不斷提升,個人挖礦很難獲得實質利益,因此集合眾人之力的「礦池」就成為比特幣網路的主流。礦池讓每個散戶可以貢獻算力,再依據比例回饋挖礦所得給所有參與者,這裡就形成了一種中心化網路,礦池本身其實控制著所有散戶礦工的算力。

依照 2022 年上半年比特幣算力分布來看,四個最主要的礦池,就貢獻了超過 51% 的算力,換句話說,要對比特幣網路發動 51% 攻擊,所需要的節點並非理論上的 5.9 萬個,而只需要掌控 4 個實體即可達成。

研究指出,比特幣的中本聰係數(Nakamoto Coefficieny)已經降低到 4,距離完全中心化的 1 相去不遠,但更驚人的是在 2022 年 4 月,以太坊的中本聰係數則只有 3。這顯示了採用工作驗證(PoW)的區塊鏈,在算力高度聚合情況下,中心化問題變得嚴重,另一方面,採用質押驗證(PoS)的區塊鏈表現如何呢?

PoS 概念是讓驗證者必須質押資產,以此做為擔保來進行網路驗證,而確保正確性,如果做了錯誤的驗證,將會受罰,如果驗證正確,將會獲得獎勵。大多數的 PoS 區塊鏈如果有惡意驗證者控制了三分之一以上的質押,就會讓網路停擺,因此研究計算了主流 PoS 區塊鏈的中本聰係數如下表。

▲ PoS 區塊鏈的中本聰係數列表。(Source:Trail of Bits

為什麼中心化指數如此重要呢?一般民眾可能會認為要攻占這麼巨大的礦池或是驗證者,要花費的成本過高,根本無利可圖,然而從金融組織,或是國家機構角度出發,這個成本並非遙不可及。儘管區塊鏈本身的設計是相當安全的,但是礦池、驗證者本身的防護能力,以及資安意識則未必。

無密碼驗證的礦池協議

舉例來說,礦池與參與者之間的溝通多數使用 Stratum 協議,然而這個協議並沒有加密,一直到 2018 年之前,Stratum 協議的認證甚至不需要密碼。根據研究單位測試,他們參與的所有礦池,要麼是由礦池指派密碼給所有帳戶,要麼就是在認證過程中不需要密碼。知名的大型礦池 ViaBTC,指派給所有帳號的密碼則是「123」、Slushpool 則要求用戶忽略驗證過程中的密碼認證錯誤,稱之為 Stratum 協議的老毛病,無需在意、Poolin 則完全不要求用戶認證。

這三個礦池提供的算力,相當於整個比特幣區塊鏈網路的 25%。

除了礦池本身的安全性疑慮,大家熟知的 51% 攻擊,根據研究後發現,由於網路延遲的特性,在比特幣網路上會有約 1.3% 的礦工其實並沒有跟整個網路同步,理論上,只需要 49% 的算力,就可以發動 51% 攻擊。根據估算,如果搭配適當的「攻擊」方式,可以進一步擴大延遲,讓所需的算力下降,只需要幾分鐘的延遲,就能讓攻擊門檻降低到 40%。

除此之外,Trail of Bits 也提出了其他脆弱環節,包括比特幣網路傳輸皆未加密,因此可能會在傳輸中介被攻擊,區塊鏈網路上使用的軟體也存在多個版本,因此難以提供完整的安全性更新等。

這並不是說,比特幣或區塊鏈就等於不安全,事實上中本聰設計比特幣之初,原意就是要打造一個 Trustless 的環境,並不需要加密,也不需要信任,但是如今的生態越來越中心化之後,許多設想可能都與當年差距甚遠,因此需要更加審慎評估。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