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輔具日新月異,先幫助自己還是幫助別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8 月 30 日 8:45 | 分類 機器人 , 生物科技 , 科技生活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科技輔具日新月異,先幫助自己還是幫助別人?


前陣子小米才發表了仿生機器人「CyberOne 」,號稱可以雙足直立行走,透過 AI 建立強大的感知,可分辨人類情緒或回饋反應。回到研究機器人工作的初衷,無非是協助人類生活可以更便利。自動化機械操作到 AI 辨識,我們一直很擔憂機器人將為取代人了大部分的工作內容,包含筆者現在產生的文章。但我更想探討的是,高齡化社會下,我們照顧人力支持,可以用機器取代嗎?台灣在 2025 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個青壯年人的照顧負擔,將會來到每兩個人就得負責一個老年人的照顧比例。這不單只是照顧費用、醫療支付、社會福利服務給予等硬體設備,而是照顧人力哪裡來?

▲ 小米仿生機器人「CyberOne 」。(Source:影片截圖)

目前台灣的照護人力將近六成以上來自於移工,尤以印尼籍女性為大宗,但這將會因為印尼勞動力人口輸出政策緊縮而逐漸改變;若人力不足的部份,嘗試用機器取代吧?日本與台灣的企業(鴻海)都有推出「陪伴機器人(Kebbi)」(見下圖),從前期的語言回應、情緒辨識,某種程度上的確做到了「陪伴」的效果。甚至日本還出現倚賴陪伴機器人的長者,投入相當多的情感,幫它織毛線帽、期待機器人喊自己的名字。情緒支持之外,我們其實更需要的是照護功能,如何協助長者或失能者沐浴更衣、移動身體,這目前都還仰賴「人力」去完成所有事情,如果使用外骨骼機器人可否達到輔助效果?以現在的造價成本來說,商業量產應該還有好長一段努力要做。

(Source:科技新報)

傳統的輔具,無外乎輪椅、移位機、也發明了全自動的沐浴浴缸,造價依然並不親民。前陣子於世貿展出的輔具展,見到的是各種電動輪椅,方便操控的升降機具。而我們更需要的是能夠減輕照顧人力負擔的輔助用品,並以生活照顧為主軸,少掉一些醫療的型態,就如同眼鏡對於近視的人來說,也可以說是一種輔具,但眼鏡並不會被視為「醫療」用途,或許在開發輔具的功能與價值時,可以更著重於如何跟生活結合。

(Source:ATLife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

個人輔具的確可以幫助人們行動或協助更為便利,但我們可以更深一層考量到個人福祉;例如從捷運建置初期其實沒有足夠的電梯,提供老弱婦孺做使用,直到身心障礙團體出來倡議,才發現無障礙環境的重要性。環境也是促進生活便利的環節,因此,除了著重照護人力的協助與便利性,科技也可以運用在照護環境上,例如聲控的家電、升降的桌椅或床墊,都可以提供好的協助,不僅僅是便利,而是美觀與實用兼具。

我們對於輔具的想像仍以「人力」為基礎做延伸,搬的更重、讓被照顧者能被照顧妥當。但若以失能者自立的角度去想,我們也許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一來建立的是「獨立生活」,二來也可以減輕照顧者的負擔與壓力。科技輔具能讓使用者更方便、例如眼部追蹤的操作、腦波的轉換指令等,都可以讓照顧者成為「自立者」,減少照顧需要介入的比例,讓無障礙生活能夠更為落實。

▲ Sony的Aibo也是陪伴機器人之一。(Source:Aibo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