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在台灣,開枝難散葉、點線難成面?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1 月 16 日 8: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科技生活 , 農業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智慧農業在台灣,開枝難散葉、點線難成面?


台灣農戶平均耕地規模約 0.72 公頃,小農經營型態雖然在農業發展灌注多元能量,卻因生產成本偏高成為台灣面對國外農產品大軍壓境,最疲於呵護的柔弱。正當世界各國積極搶進發展智慧農業,台灣卻因小農經濟無利可圖,導致業者投資慧農業意願低落,連最基礎的農用規格感測器也沒有廠商投資生產,成為政府推展智慧農業最難打通的任督二脈。

面對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掀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行政院在2015年9月核定「生產力4.0發展方案」,決定在9年投資360億元整合產官學研,針對製造業、商業服務業與農業推動產業再造運動,打造台灣成為全球生產製造供應鏈關鍵樞紐。農業版的「生產力4.0發展方案」歷經2016年政黨輪替,在隔年蛻變為「智慧農業科技綱要計畫」,隨著第一期6年計畫在2022年結束,智慧農業在台灣發展前景,似乎還是很難從傳統農業場域規模較小的宿命破繭而出。

為突破農業科技計畫過往總是曲高和寡,研究成果難以走出實驗室,在田間落地生根的問題,農委會因應行政院啟動「生產力4.0發展方案」,在全台召開逾百場規劃討論與產業座談會,從農民與場域的實務需求,選擇蝴蝶蘭、種苗、菇類、稻作、農業設施、養殖漁業、家禽、外銷主力作物、生乳、海洋漁產業等領產業為優先推動示範場域,利用大數據、物聯網與智慧設備協助試驗場域解決田間作業碰到的種種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其他農民或農企業「眼見為憑」,從示範場域生產效率與收益的實質提升,跟著轉型智農耕作經營。

農委會從問題導向推動智慧農業在不同場域落地生根,確實逐漸在部分產業產生發散作用,尤其是對深受禽流感威脅的家禽產業。宜蘭大學統整的研究團隊為協助土雞業者解決從國外引進智慧化負壓水濂雞舍水土不服的問題,利用進口系統累積監測數據,與立瑞畜產公司合作開發為台灣土雞量身打造的國產智慧雞舍,並從點到線擴散到契養雞農。然而智慧農業在家禽產業看似前景可期,卻是小廟供不起大菩薩。研究團隊雖已開發出國產智慧雞舍並通過示範場域試驗,受限於國內市場規模,到現在還找不到能夠跨域統攬智慧雞舍建置工程的系統廠商。

▲ 大武山牧場利用累積超過15年的環控數據開發蛋雞AI飼養分析與預測模型,2023年計畫與其他農場策略聯盟,透過智農系統協助農友提升飼養管理效率。

缺乏統合物聯網感測器佈建、環境控制工程與建築工程設計的系統廠商,成為國內家禽產業全面邁向智慧農業發展瓶頸。類似的問題在研究團隊協助大武山牧場開發「雞蛋彈性搬運系統」過程嘗盡苦頭,同時周旋多家公司協調溝通,工程複雜到好幾家公司知難而退。以機械化茶園管理推廣「田轉茶」計畫創新台灣茶產業經營模式的祥順公司,因應代耕代採面積逐年擴大,主動接洽國內多家系統開發業者協助開發農機智慧管理系統,過程同樣屢屢碰壁,最後才找到資策會合作,沒想到團隊竟從系統監測數據意外發現日本進口農業機具結構設計弱點,獲得落合刃物工業株式會社青睞,引進日本做田間試驗。

▲ 祥順公司透過農機智慧管理系統(圖左,資策會提供);推廣「田轉茶」機械化茶園管理計畫(圖右,作者提供),創新台灣茶產業經營模式。

促成關鍵技術國產化,催生農事服務新創事業;運用智慧科技打造優質從農環境,開創農業經營新典範,達到節省人工、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國際競爭力,邁向效率、安全與低風險,是農委會推動智慧農業的目標。若從農委會在2022年台灣智慧農業週揭櫫的推動成果,提升產值超過16億元、降低成本逾4.8億元、節省工時達21萬小時以上,單就數字而言,第一期智慧農業計畫在節省人工、降低成本與提高生產效率,確實已產生某種程度的效益,至於是否具有實質的經濟價值,達到「智慧農業科技綱要計畫」10項領航產業人均產值從145.1萬元增加到250萬元的目標,外界不得而知。

從研發團隊在推動技術落地過程,苦苦尋覓系統整合廠商,甚至10項領航產業試驗場域幾乎異口同聲反映,在工業製造場域使用普遍的感測器,「移民」到農業場域,除了成本偏高,更不耐日曬和風吹雨打,有的撐不到3天就掛掉,加上台灣農業生產以小農為主,投資智慧設備收回期較長,農民轉型意願不高,在在突顯因小農經濟導致市場受限,想要催生農事服務新創事業都是空談,物聯網業者遲未量身打造農業規格感應器就是最好實證。

不過,智慧農業在台灣也不是寸步難行。在10項領航產業試驗場域陸續有大型農戶挺身而出,透過契作或策略聯盟與其他農戶分享推廣智農系統,以團體戰降低投資成本與風險,對投資農事服務新創事業更是躍躍欲試。農委會或許可以參考《產業創新條例》研議「農業版的晶片法」,從投資抵減稅額與補助獎勵雙管齊下,整合理念相同的農戶和業者透過智慧農業朝企業化經營,突破台灣農業連點成線卻難成面的困境。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