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家浪子成魚塭發明家,把上萬電費變不到千元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1 月 25 日 9:43 | 分類 生物科技 , 農業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逃家浪子成魚塭發明家,把上萬電費變不到千元


台灣虱目魚養殖重鎮──台南北門一處面積 3 分大(近 900 坪)的魚塭,看不見任何傳統魚塭常見的水車,只有一顆約籃球 2 倍大的白球,浮在水面上,下方緩速攪動水流,增加水池含氧量。

這台機器叫增氧造流機,一機可抵6台水車,省下逾九成電費。別人魚池一個月電費要上萬元,但這個魚池,每月電費不到1,000元。且池水含氧量高,讓魚長肥的速度,比傳統水車養的魚快1.5倍。

少飼料又不用藥,甚至淘汰傳統水車
他的魚蝦反倒長得比同業快1.5倍

打造這台神奇機器的不是科技公司,而是入行不過十年、今年52歲的旭海安溯水產公司創辦人黃國良。

他是個半路出家的養魚人,也是今年新科十大神農得主之一。此獎號稱「農業界奧斯卡」,從1983年舉辦迄今,能入列的養殖業者不過17人。

黃國良跟所有人不同的方式養魚:不用藥、少用益生菌,基本上也不怎麼投飼料,而是自創生物鏈養殖法──以一物剋一物、一物平衡一物方法,讓魚池形成平衡的生態系。物種活動空間更大,肉質也更好,別人1斤白蝦賣100~200元,他可以賣到600元。

大魚吃光小魚怎麼辦?黃國良相信生態系自能平衡,試驗兩年失敗,第三年才成功,「大魚不會互吃,因為吃不下;大魚也不吃小魚,因為吃不飽,食物鏈、生態鏈建好了,我什麼事(撒飼料、營養劑等)都不用做。」

一個池子,同業頂多讓兩到三種魚蝦物種混養,但黃國良的魚池,偏偏塞了二、三十種物種,龍膽石斑、午仔魚、虱目魚、龍蝦、草蝦、明蝦、海蝦、鳳螺、蚵仔、海葡萄等,且別人養魚通常養11個月,他只養半年,其他時間養水、養池。

他還自己研發前述的增氧造流機。他毫無電機或機械背景,靠自學、土法煉鋼,砸了千萬元,還更新到第五代。

但黃國良這款發明已賣到全台5縣市,甚至連科技大老都肯定。去年由大聯大控股、研華、佳世達、光寶、精誠等科技大廠聯合發起並擔任評審的IMV ESG科技創新提案競賽,黃國良獲得首獎,一人拿走最高獎金70萬元。

拿獎,黃國良一點也不手軟。神農獎、水產界最大獎海宴獎、產銷履歷達人、全台第一個拿到輸歐盟認證養殖場場主,連友邦元首、帛琉總統來台,也指名要參觀他的漁場。

他的養殖方法與理論,讓東京海洋大學學者遠道而來研究、寫成論文,但看在同業眼中,卻是離經叛道。

別人說黃國良離經叛道,他也認了。

▲ 黃國良拿下第33屆十大神農獎、四次水產精品海宴獎,打造增氧造流機,比用傳統水車省下逾九成用電量。

他高中離家闖盪,忙到生病才返鄉
接手家業,想翻轉「累又難賺」困境

黃國良從小就是叛逆的孩子,5年級就離家出走,抽了媽媽錢包2,000元,一人從台南搭車上台北找工作。錢被騙光,他就在現址帝寶、當時仍是公園的躺椅睡了3天3夜,餓了喝水充飢。日後他可自豪了,「我都跟人說我可是住過帝寶的!」

最後,舅舅抓他回家,但一進村落,全村人不讓他進家門,壓著他去廟裡住了一週。原因是為了驅邪。「這孩子一定是被邪靈附身!」村人說。

外公、爸爸都養魚,出身養魚世家,但黃國良卻恨透養殖業──苦多事多賺得少,價格都抓在盤商手裡,還得看人臉色。

當時看著父親為了爭取漁民權益上街舉標語遭人推打,黃國良氣得上街跟警察打架,覺得農民太卑微了,打死也不想做這行。

高中畢業,他頭也不回逃家,整整5年過家門而不入,在外遊蕩,竟也混出名堂;從出版、文具轉到科技業,中國企業擔任業務高層,年薪數百萬元,開豪車、喝美酒,直到十年前身體出了問題。

「我那時就是想回台灣等死。」醫師判定黃國良肝硬化加膽癌,活不過兩年,他在外流浪十餘載,終於坐回台南老家門口,卻看著近70歲的老父從門前經過,每天扛著魚飼料上工。黃國良不忍,出手幫忙。

終究一腳踏入養殖行列,但黃國良心不甘情不願,宛如行屍走肉,「我爸叫我扛飼料我就扛,去拉水車我就拉,一點熱情都沒有。」

他以為養魚很容易,魚苗放了,飼料撒了,應該就能收成吧?「但我連續兩年沒魚可收,我才開始想,啊,原來養魚沒這麼簡單。」

黃國良開始研究怎麼養,還是全村第一家做產銷履歷的,但盤商一來池邊喊價,即便低於市場的不合理價格,他還是得低頭。「魚販說,不賣,就『放厚夕(台語:放著等死)』!」他在心裡立誓:「我的魚再也不賣給魚販!」

但,想改變漁民長期依賴盤商賣魚的體系,可沒這麼簡單。

不怕「自找麻煩」砸千萬開發新技術
推水產分級化救低價,高檔貨賣飯店

獨立賣魚的第一年,養了1萬隻魚,他只賣出3千條,剩下的他半賣半相送。「我到處去拜託別人收,去夜市、鹿耳門、天后宮擺攤。」整整一年,黃國良窮得一天只靠巷口一碗25元的滷肉飯果腹,也不敢回家跟老婆說。一天一餐的習慣,他到現在都還維持。

後來事業慢慢上了軌道,他又大手大腳借了千萬元,蓋了歐盟等級的無菌水產加工廠,除了自產自銷,他還想賣出國。父親覺得兒子自找麻煩,氣得好幾個月不跟他說話。

黃國良養魚10年,這種「自找麻煩」的事也不斷重複上演──為了省3萬元電費,花千萬研發增氧造流機;為了試驗養殖法,賠了兩年數百萬元,第三年才終於成功。

「阿良就是有種革命性格,可以忍受失敗,但孫文也試到第11次才革命成功啊。」海洋大學副校長冉繁華,邊笑邊形容這位老戰友。

但黃國良並非有勇無謀,他不斷找提高產品價值的方法,如特殊加工收成技術、產銷履歷等,讓產品可用高價打進星級飯店、私廚、日本與香港市場。「這確實讓他革命時有子彈可打。」冉繁華說。

黃國良想的,是把自己當成可以犧牲的先鋒,走出不一樣的路,從此扭轉養殖漁業現況。

他自產自銷、推水產分級制,把跟漁民收來的水產分ABC等級,價格不同,想讓水產走向精緻高價化,走向國際,「人家和牛也都有分級,為什麼水產只有一種價格?」

他試驗生物鏈養殖法,是想推廣出去,改變養殖業超高密度養殖耗電、耗水、耗資源,卻老只能賣低價的僵局。

投入漁電共生、攜手能源業者
「大家一起賺更多,不是更好?」

研發增氧造流機,黃國良賣國外一台20萬,賣自己人打對折再8折,是想幫就像他以前付不出電費的漁民,省下一年十幾萬元開支。甚至還搭上減碳的國際趨勢,用更少電養更好的魚。

接下來,黃國良還有事情想做,搭著政府能源轉型的政策,藉漁電共生讓養殖業轉型升級。甚至他還與能源業者合作,設計出可高度利用魚塭地的案場形態,成為國內第一個民間自行辦理通過太陽光電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的案例。

儘管目前漁電共生爭議不斷,許多人批評是逼漁民讓出魚塭,割地又賠款;但黃國良認為,這政策出發點是好的,一旦找到漁電共存的完美比例與養殖方式,可能是養殖業幾十年來最好的機遇。「第一次這麼多資金要投入,可讓養殖業升級,又可以把大家整合在一起。」

有人戳他,理念很崇高,但未免太天真,這些事政府做就好,你一人逞什麼英雄?甚至有超大型食品集團的老闆當面問他:「誒,你做這個能賺錢嗎?能賺多少?」

「X,當然可以賺。」黃國良不服氣,「我不是在搞什麼慈善事業,我也要賺錢,但大家一起賺更多,不是更好?」

在外兜兜轉轉,花了幾十年,黃國良一直拚命想遠離家鄉、逃離養殖業,最後竟走回原處。這原因,連他自己也想很久。

「是對家裡的懸念越來越深,才讓我回家。」從逃家浪子變成積極推動產業的漁業神農,原因他真的想不出來。「台灣就是我家,替家人做事,為什麼需要理由?」

(作者:管婺媛;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旭海安溯水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