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揭示北落師門前所未見的內層盤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5 月 11 日 8:30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韋伯揭示北落師門前所未見的內層盤


天文學家使用韋伯望遠鏡拍攝北落師門(Fomalhaut)周圍溫暖的塵埃,發現這些塵埃結構比太陽系小行星和古柏帶複雜得多,三個嵌套帶從恆星延伸至 230 億公里,這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 150 倍,最外層塵埃盤的規模約古柏帶兩倍,前所未見的內層盤則是首次揭示。

北落師門位於南魚座,是秋季南天最明亮的星,距離太陽約25光年。塵埃盤是較大天體碰撞產生的碎片,類似小行星和彗星,常稱為「殘屑盤」。研究人員表示北落師門有類似太陽系行星系統的成分,若能拍到夠深照片,透過觀察這些環,將有助勾勒出行星系統的模樣。之前哈伯、赫歇爾太空望遠鏡及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都拍過最外層盤的清晰影像,卻從未發現內部有任何結構。韋伯首次用紅外光看到內部區域灰塵產生的熱輝光。

哈伯、ALMA和韋伯望遠鏡正合作全面觀測恆星周圍殘屑盤。研究團隊表示藉助哈伯和ALMA可成像類似古柏帶的物體,已了解大量外盤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訊息,但仍需要韋伯成像小行星帶,以了解圓盤內溫暖區域。這些塵埃盤很可能是由看不見的行星引力雕刻而成,如太陽系內部,木星包圍小行星帶,古柏帶內緣由海王星塑造,外緣則由小行星帶以外尚未發現的天體包圍。透過韋伯拍到更多系統,將使我們更了解行星配置。

北落師門塵埃環1983年由紅外線天文衛星(IRAS)觀測時發現。研究人員認為這顆恆星周圍可能有非常有趣的行星系統,且從未想過有第二個中間帶和更寬的小行星帶等複雜結構,非常令人興奮,因當天文學家看到圓盤縫隙和環時,認為可能有一顆嵌入的行星塑造了環。

韋伯還有拍攝稱為「大塵埃雲」的影像,可能是兩個原行星體外環發生碰撞的證據,與2008年哈伯首次在外環內發現的疑似行星不同,哈伯2014年發現該天體已消失,合理解釋是新發現特徵與舊特徵一樣,由兩個冰冷天體相互碰撞而產生非常細小的塵埃顆粒,組成不斷膨脹的塵埃雲。

▲ 韋伯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拍攝圍繞北落師門的殘屑盤影像,顯示三個嵌套帶,從恆星延伸到230億公里。右側巨大塵埃雲放大圖為紅外波段影像,分別為23微米和25.5微米。

圍繞恆星原行星盤的想法可追溯到1700年代後期,天文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和皮耶─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提出星雲假說,太陽和行星由旋轉的氣體雲形成,這些氣體雲由於重力坍塌變平,隨著行星形成和系統原始氣體擴散,殘屑盤隨後形成。像小行星這類小天體正在發生災難性碰撞,並將表面粉碎成巨大塵埃雲和其他碎片。塵埃觀察為系外行星系統的結構提供獨特線索,延伸至地球大小的行星甚至小行星,因這些行星太小無法單獨看到。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期刊。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圖片來源:NASA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