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Fone 已經十代還在虧,華碩如何延續「手機夢」?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7 月 08 日 10:00 | 分類 Android 手機 , 手機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ZenFone 已經十代還在虧,華碩如何延續「手機夢」?


華碩 6 月 29 日舉辦 ZenFone 10 新機發表會,但產品風光上市背後,卻掩蓋不住手機事業仍舊虧損的事實。如今消費性電子市況低迷、華碩又已連兩季虧損,「手機夢」究竟要怎麼往前?

「ZenFone 9去年榮獲多家國際媒體評選為『最佳輕巧型手機』,以這項出色表現為基礎,今年我們將再次重新定義『輕巧旗艦』!」6月29日ZenFone新機發表會上,華碩共同執行長許先越精神十足地現身,在他身旁,黑、藍、綠、白、紅五色手機一字排開,這條自2014年開啟的產品線,終於邁入第十代。

延續ZenFone 9的外型,ZenFone 10同樣主打5.9吋輕巧機身,且因搭載高通最新款處理器Snapdragon 8 Gen 2,帶動CPU效能提升15%、GPU效能提升20%。此外,包含新增AI圖像優化功能、支援無線充電、升級智慧防手震技術等,都是本次亮點。

不過,別具意義的「第十代」新品風光上市,卻掩蓋不住華碩手機事業持續虧損的現實。

受消費性電子市況低迷影響,華碩去年第四季、今年第一季稅後虧損分別為 38.23億元、16.82億元,這是繼2018年第四季後首度轉虧。其中,包含ZenFone、電競ROG的手機產品線,更是長年低迷。

「手機虧損屬非戰之罪,」6月中,華碩因組織改組風波而緊急召開的記者會上,雙執行長除對外說明改組安排外,也對手機長年虧損做出回應,「手機事業過去曾經有單季獲利的表現,在在證明這個團隊的基本功很扎實」。

ZenFone曾在台灣稱霸,但氣勢早已不再

不同於宏碁董事長陳俊聖,2015年一上任就將虧損17年的手機部門裁撤,華碩自2003年推出首款手機後,始終專注於此,更在2014年推出「最低99美元」的ZenFone,一度橫掃台灣、東南亞、中東、俄羅斯等地,第一年總出貨量就達850萬支,在台灣稱霸。

但這股氣勢並未延續太久,華碩不僅難以在中國市場打敗小米,又面對華為、OPPO、vivo等廠商快速崛起,低價策略不再管用,連帶使虧損進一步擴大。

2018年第四季,華碩手機業務因提列一次性62億元費用損失,睽違九年陷入單季虧損。董事長施崇棠大刀闊斧啟動組織再造,拔擢中生代的許先越、胡書賓出任共同執行長,強調未來將專注於「電競用戶」和「專家用戶」,積極發展當年推出的ROG產品線,同時持續提升效能、設計與品質,力拚手機業務於2021年轉虧為盈。

看似擺脫「以量取勝」思維,切入利基市場,然而4年多以來,華碩手機業務也僅有2021年第二季短暫損益兩平。近兩年受需求萎縮、供應鏈干擾所苦,去年出貨量從80萬下降至60萬支,今年五月份法說會上,許先越也坦言,今年出貨量僅會維持60萬支上下。

▲ 華碩共同執行長許先越(中)日前拿5G旗艦手機Zenfone 10亮相。(Source:華碩提供)

華碩手機掉出全球市占前20大,為何還要存在?

儘管法說會上許先越話鋒一轉,談起ROG、ZenFone皆廣受好評,從NPS(顧客淨推薦值)便可得到印證,尤其其他品牌的旗艦CPU通常用在大尺寸手機上,華碩主打5.9吋小尺寸,抓準市場上有特殊需求的客戶。

而在本次ZenFone 10發表會後,社群上也不乏有消費者有感於新機的升級及功能優化,甚至將其視做市面上最厲害的旗艦小手機。然而,60萬的出貨數字,對尚處營運低谷的華碩來說,可以說依舊不樂觀,在需求依舊低迷之際,能否挽回頹勢,還有待觀察。

「ZenFone是旗艦機,其實並不是一個niche(利基)的產品,它到底和別人哪裡不同?如果沒有,其實就還是一個me too (雷同)的產品,」IDC資深研究經理高鴻翔直言。

他觀察,全球前20大手機品牌占據市場九成以上份額,華碩目前已掉出20名之外,連宏達電基本上都已退出市場,華碩要堅持並追趕,很不容易。

但這是否意味華碩也該退出手機市場?高鴻翔並不如此認為,他指出,手機是最接近消費者的產品,未來多數人仍會以手機與其他資通訊產品進行串連,「要放棄這麼具有戰略地位的產品,不太應該,可能會失去一個了解消費者的重要媒介。」他分析。

6月中的記者會上,許先越亦透露,施崇棠給僅占1%營收的手機部門很高評價,認為其產品設計思維在各產品部門中表現數一數二。一名消費者也向記者分享,家中已累積有8支ZenFone手機,歷代平均可使用4至5年以上,由此印證華碩對品牌的堅持。

但處在靠著產品汰換才能獲利的消費性電子產業中,華碩怎麼在精進品質之餘,找出能獲利的新策略,恐怕才是眼下的難題。消費者或許毋須擔心虧錢的華碩手機會消失,但對股東們來說,大概更希望華碩盡快證明,堅持走這條「難行門」是對的選擇。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華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