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類文明的孕育之地:為何台積想打造台版「貝爾實驗室」?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7 月 28 日 8:00 | 分類 半導體 , 晶片 , 科技趣聞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現代人類文明的孕育之地:為何台積想打造台版「貝爾實驗室」?


台積電全球研發中心今(28 日)啟用,創辦人張忠謀將出席見證關鍵時刻。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曾表示,要將研發中心打造為「台灣貝爾實驗室」,預計進駐 8,000 名台積電研發人員,為半導體產業創造更大價值。

貝爾實驗室是什麼?

貝爾實驗室(Bell Labs)最初是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的研發機構,1925 年成立,總部位於紐澤西州聯合郡的莫瑞山(Murray Hill)。同時,它也是全球獲頒最多諾貝爾獎的機構,產生 15 位諾貝爾獎得主,至今共獲得近 3 萬項專利。

貝爾實驗室最初目標從事電話交換機、電話電纜等相關研究,改善通訊技術和擴展電話功能,但在悠久的歷史中取得許多重大科學和技術突破,其中一個相當關鍵的突破就是電晶體的出現。

20 世紀人類科技最重要發明之一:電晶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貝爾實驗室開始進行一項研究計畫,目標是研發出一種體積更小、功能更強大、更快速且可靠的裝置來取代真空管。在 1940 年代,真空管是當時電子設備的主要元件,但因為體積龐大、耗電又容易燒毀,因此由貝爾實驗室的三位科學家—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布拉頓(Walter Brattain, 1902-1987)以及巴丁(John Bardeen)來解決這個問題。

1947 年,貝爾實驗室透過用矽板、金屬線,一滴水跟一點封蠟,做成了歷史上第一個「點接觸」電晶體(Point-contact Transistor),成功取代真空管,做為電話轉接器的繼電器。

有趣的是,第一個電晶體誕生時,主要領導團隊的肖克利並未參與其中,因此另外兩人申請專利時沒有將肖克利列為發明人,令他相當難過。因此,他開始祕密研發另一種接合電晶體(junction transistor),並寫成一本《Electrons and Holes in Semiconductors》,這本書後來成為半導體教科書中的聖經。

雖然當初三人鬧得有些不愉快,但最終在 1956 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於是三人盡釋前嫌,而電晶體也孕育出後來的全球半導體業。

除了電晶體,貝爾實驗室還研發出哪些東西?

貝爾實驗室可說是 20 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實驗室之一,工作大致分為三個類別:基礎研究、系統工程和應用開發。基礎研究方面,主要從事電信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包括數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行為科學和程式設計理論;系統工程主要研究構成電信網路的高度複雜系統;開發部門是貝爾實驗室最大的部門,負責設計構成貝爾系統電信網路的裝置和軟體。

其中,雷射、光纖、太陽能電池、MOSFET、感光耦合元件、SoC 型 DSP、Unix 作業系統,以及C語言、C++ 和 S 語言等,也都由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可以說,人類邁向文明的每一步都與貝爾實驗室息息相關。

台積電將打造台版「貝爾實驗室」

貝爾實驗室成為創新和技術領域的重要先驅,吸引許多頂尖科學家、工程師和研究人員加入。

台積電在新竹寶山興建的全球研發中心,可容納 8,000 名研發人員,鑽研最先進半導體製程及各項前瞻技術的基礎研究,做為全球布局的強大後盾,並進行台積電未來 20、30 年的研發大計。

台積電 2022 年研發經費高達 54.7億美元,今年研發支出將增加 20%,占公司總營收8%。目前台積電在全球超過 5.7 萬件專利,去年躍居全美第二大專利申請人,在台灣也蟬聯多年第一。

台積電副法務長陳碧莉表示, 高研發支出是台積能提供每一代新技術的致勝關鍵,包括 7 奈米、5 奈米到最新的 3 奈米,台積電用專利與營業祕密雙軌保護創新成果,根據研發藍圖超前布局研發專利,建構半導體領域龐大專利版圖。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