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洪災原因,當逾 20 年沒有維運的水壩遇上極端氣候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9 月 19 日 15:00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利比亞洪災原因,當逾 20 年沒有維運的水壩遇上極端氣候


利比亞洪水吞噬東部城市德爾納,先因地中海風暴丹尼爾席捲,後 2 座水壩潰堤,釀成 11,000 多人死亡、數萬人失蹤的災難,但水壩為什麼會潰堤?專家直指基礎設施缺乏維運、跨部門缺乏協調、氣候變遷種種因素混合釀災。

水庫、水壩通常建置在溪流河口,防止洪水氾濫、發電或是儲存水資源,建置前除了需要考量環境影響,還有建材、地基設計與穩定性,可能的洪水問題與地震地理、氣候變遷因素,甚至還需要考慮到是否會有軍事衝突,這些都會影響大壩的安全措施建置。

畢竟一旦水壩結構受損或是被破壞,潰堤就會變成一場災難。利比亞這兩座水壩在 1973 年至 1977 年之間落成,德爾納大壩高 75 公尺蓄水量約 1,800 萬立方公尺,曼蘇爾大壩高 45 公尺蓄水量,兩個水壩潰堤往下游沖去,產生難以想像的巨大破壞力。

曾為北非富國的利比亞在長達十年的內戰、伊斯蘭國入侵後,東西政權分裂、武裝衝突頻頻下,基礎設施缺乏維護,水壩也需要定期做健康檢查,監測水壩牆壁是否出現裂縫及結構是否出現任何變化,副市長 Ahmed Madroud 表示,兩座水壩自 2002 年後就沒有維護過了。

專家認為利比亞水壩潰堤,為一連串的錯誤組成,基礎設施老化缺乏維運、預警系統不力、極端氣候等綜合因素加乘,當時水壩建置也未考慮到氣候變遷。研究水壩設計和安全的水資源和工程專家 Nadhir Al-Ansari 指出,大壩工程師應該確保,水量沒有超過大壩的上限,若發現水流量過大,就釋放水流以維持水位低於上限,進行防洪調度。

利比亞的大壩下游不該用來規劃住宅

水庫水情跟氣象自然也息息相關,過去氣象紀錄來看德爾納其實很容易發生洪災,自 1942 年以來德爾納水壩已造成至少 5 次致命水災,Al-Ansari 指出,大壩工作人員不該忽視強降雨,也應了解每座水壩的集水區以及掌握降雨量,需要與氣象單位進行協調,預料將來有機會出現強降雨時,氣象即應通知水庫管理,就能安排洩洪,將水量控制在大壩上限內。

顯然利比亞的氣象局和管理水壩部門之間顯然出現溝通問題,其他安全措施涉及下游地區的住房和其他土地開發規劃,Al-Ansari 認為,利比亞的大壩下游,也不該用來規劃住宅。

他認為利比亞本來可以避免水壩潰堤,或至少可以將損失降到最低,只是當局沒有考量天氣狀況、海水水位、降雨量、風速,更沒有疏散在暴風路徑和水壩下游的家庭。世界氣象組織在洪災發生前 72 小時就發布預警,東部官員也警告並撤離沿海地區居民,但完全沒示警水壩可能坍塌。

研究顯示,水壩潰堤的主要原因是地基問題(40%)、溢洪道設計錯誤(23%)、施工不良(12%)和不均勻沉積(10%),較罕見的原因則是戰爭(3%)、材料缺陷(2%)和地震(1%)。

(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