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百世!四位華人學者入選 IEEE Fellow,全來自前清大校長劉炯朗 EDA 流派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1 月 29 日 15:13 | 分類 IC 設計 , 半導體 , 科技教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流芳百世!四位華人學者入選 IEEE Fellow,全來自前清大校長劉炯朗 EDA 流派


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近日公布 2024 年新晉會士(Fellow)名單,新增名單共有 323 位學者入選,華人學者超過 100 位。值得注意的是,有四位 EDA 華人科學家皆自同個學術流派,全是前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的徒孫和徒曾孫。

據悉,當選會士需要對工程科學與技術的進步或應用做出重大貢獻,為社會帶來重大價值。根據章程規定,每年當選人數不超過 IEEE 當年會員總數的 0.1%,最近十年每年約 300 人當選,2024 年則新增 323 位學者。

半導體相關學會,12 位華人學者成為會士,四位 EDA 華人科學家何磊、何宗易、任昊星、熊瑾珺,均來自劉炯朗教授流派。

▲ 1998 年,劉炯朗(右)剛接清華大學校長,與張耀文(左)的合影。(Source:張耀文)

中媒「芯思想」製作關係圖,劉炯朗徒弟為叢京生和黃定發,兩位老師繼續培養 EDA 人才,而這次入選名單的會士何磊(師從叢京生)、何宗易(師從張耀文)、任昊星(師從潘志剛)、熊瑾珺(師從何磊),都是劉炯朗教授流派。

▲ 劉炯朗教授流派關係圖。(Source:芯思想

劉炯朗獲罕見的 IEEE 及 ACM 雙會士及雙教育獎

劉炯朗為即時系統、電子設計自動化、離散數學等領域的開山祖師爺之一,更被列為國際知名學會 IEEE 及 ACM 雙會士及雙教育獎肯定,致力培育優秀的人才而而桃李滿天下。

▲ 劉炯朗(中)2012 年 ACM ISPD 終身成就獎晚宴與門生合影。(Source:張耀文)

他 1934 年生於廣東廣州,1956 年從成大電機系畢業,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博士學位後,曾在麻省理工學院、伊利諾大學任教,並曾擔任過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助理副校長職務,2000 年時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在 1998 至 2002年期間,劉炯朗放棄美國國籍,並擔任清華大學校長。自國立清華大學卸任後,劉炯朗還擔任集邦科技董事長,以及聯電,智邦、旺宏、力晶、遠傳等重量級公司的董事。

▲ 左起張耀文教授、劉炯朗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 Satoshi Goto。(Source:張耀文)

劉炯朗在 2011 年榮獲有「EDA 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卡夫曼獎(Phil Kaufman Award);2012 年又獲頒國際積體電路實體設計協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al Design,ISPD)終身成就獎;2016 年再度獲得 ACM / SIGDA 先驅成就獎(Pioneer Achievement Award)。

▲ 2011 年劉炯朗獲有「EDA諾貝爾獎」之稱的卡爾夫曼獎,左起張耀文、劉炯朗夫人張韻詩教授、劉炯朗、黃婷婷教授。(Source:張耀文)

Source:張耀文,由黃婷婷教授拍攝。

劉炯朗的徒孫、台灣大學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表示,劉炯朗的學生、中國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畢業於台大物理系,現任北京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院長,他更是在 2000 年獲得「電腦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圖靈獎,是至今唯一的華人得主。 

Source:張耀文。

徒孫、徒曾孫承襲劉炯朗流派,繼續在學術界發揚光大

根據 IEEE 資訊,何磊對 IC 和智慧能源系統有貢獻,因而入選;何宗易則是微流控生物晶片的設計、自動化和測試;熊瑾珺為製程變化建模、電路良率優化及其工業中應用;任昊星則在 IC 物理合成有貢獻。

其他華人學者部分,台灣陽明交大教授陳科宏在電源管理 IC 和系統設計有所貢獻;中國學者馮丹在數據存儲系統、李長治在攜帶型微波雷達感測器技術、馬凱學在低損耗基板集成懸線技術和可重構毫米波前端 IC、戚肖寧在計算機架構開源硬體及對整體互連系統設計、任天令在 2D 材料製造和應用、Barry Bing-Ruey Wu 對基於 InP 的超高速 DHBT IC 技術的增強和商業化、余詩孟對非易失性記憶體和記憶體計算領域有所貢獻。

(首圖來源:聯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