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太空探險史的重要里程碑,國際太空站歡慶成立 25 週年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2 月 13 日 8:10 | 分類 尖端科技 , 航太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人類太空探險史的重要里程碑,國際太空站歡慶成立 25 週年


12 月 6 日是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在地球軌道運行滿 25 週年的日子。當天,美國太空總署(NASA)紀念了這人類太空探索史的重要里程碑。慶祝活動中,太空站上的太空人與 NASA 副署長鮑伯·卡巴納(Bob Cabana)進行了視訊連線的對話。

25 年前( 1998 年)的 12 月 6 日,正是鮑伯·卡巴納率領奮進號太空梭,搭載國際太空站的一部分團結號節點艙(Unity)進入地球軌道並與俄羅斯的曙光號功能貨倉」(Zarya相連接。這在當年的冷戰時期,象徵著美、俄兩國攜手合作,一起探索太空。

國際太空站的構想,最早始於 1984 年美國雷根總統時期。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太空總署(ESA)隨後在 1988 年加入計畫。1993 年,柯林頓總統更邀請俄羅斯共襄盛舉,一同打造太空中最大的實驗室。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國際太空站如今的規模約有一座足球場大小,站體長約 100 公尺,寬約 70 公尺,總質量超過 400 噸,是人類在太空中最大、最複雜的設施。

自 1998 年開始運行,國際太空站至今已有來自世界各地的 273 名太空人,以及青蛙、貝類和蝴蝶等實驗生物曾經進駐,並且執行了來自 108 個國家的 3,300 多個研究計畫。其中包括關於人體生理學、輻射、材料科學、工程、生物學、流體物理等不同領域的研究。密切的國際合作不僅在科學上取得豐碩的成果,更在技術上開創新的可能性,國際太空站儼然就是人類太空科技進步的加速器。

2030 年將轉型為商業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也具有教育意義,二十多年來它鼓舞了眾多世界各地的年輕科學家追求航太科技工程等領域的事業。國際太空站提供了一個交流平台,通過太空科學和技術的研究,促進了國際間的合作,也培養了無數的科學家、工程師和其他太空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

然而,要擴充及維持國際太空站的運作,必須投注大量的資金,至今早已消耗超過千億美元的經費!由於國際情勢的演變,俄羅斯已非太空強權,國際太空站也已完成階段性的使命。NASA 規劃 2030 年太空站退役後,將它轉型為商業太空站,讓更多資源能運用於其他的太空探險計畫上。最近,太空站上已進行了一些商業活動及廣告拍攝,未來也有拍攝電影的規劃,未來則希望由民間企業來經營太空站。

任何科技領域的投資與發展,最終都必須能夠實際滿足人類的需求。1982 年時任 NASA 署長的詹姆斯·貝格斯(James Beggs)在一則備忘錄中指出,國際太空站「是長遠計畫所必須,並將在商業利益和科學研究上取得平衡」。二十多年來, 國際太空站已養成了許多太空科技的人才,NASA 也藉此培育了數家有能力發射火箭載運星際貨物及提供太空旅行服務的民間公司。雖然目前,太空旅遊仍屬富豪才負擔得起的奢侈體驗,或許在將來也能成為普羅大眾都能享受的平民旅程。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