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情緒大暴走沒有病識感?AI 腦波檢測 90 秒診斷憂鬱症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3 月 06 日 15:45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工程師情緒大暴走沒有病識感?AI 腦波檢測 90 秒診斷憂鬱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顯示,全球有超過 3 億人飽受憂鬱症影響,但仍有許多人因缺乏病識感未就醫及治療,知名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分享,自己就遇到一名 35 歲的半導體工程師,因為長期承受高壓工作,情緒常常大暴走,因此進一步使用 AI 輔助「SEA 腦波壓力評估系統」,僅 90 秒就協助診斷其罹患憂鬱症。

楊聰財表示,這名工程師長期承受高壓工作,又是追求完美的性格,深感工作、生活常常不順心,並累積不少負面情緒,甚至經常在公司和同事起爭執,回到家又覺得老婆沒把家裡照顧好常破口大罵,然後開始出現睡眠障礙,常陷入沈思狀態,因此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

楊聰財指出,這名工程師來就醫時,只希望醫師能改善其睡眠問題,其他都自認很正常,並認為身邊發生的事情都是別人的錯,因此先請他填寫「病人健康狀況問卷」,自評主觀分數顯示處於正常區間,問診過程中患者一直自我感覺良好。

楊聰財說明,於是進一步使用 AI 輔助「SEA 腦波壓力評估系統」協助診斷,結果卻顯示腦波壓力指數已遠遠超過他主觀感受的情緒壓力反應,經過深入問診及評估,診斷這名工程師罹患憂鬱症,溝通後同意接受藥物治療,並搭配紓壓技巧訓練,再調整生活作息及家人支持後,目前憂鬱及失眠症狀大幅減輕,生活回歸正軌。

憂鬱症傳統診斷易因主觀影響治療

楊聰財分享,目前台灣罹患憂鬱症人口約有 200 萬人,並逐年成長,但就醫者卻不到 3 成,其中很大的因素就是缺乏對疾病認識及病識感不足,導致罹病而不自知或拒絕就醫,而且過去傳統心理健康或精神疾病的臨床診斷較依賴患者的主觀陳述,即使使用量表來協助疾病衡鑑,也會因患者主觀因素干擾影響診斷結果,所幸現在已有 AI 技術實踐到疾病輔助診斷當中。

楊聰財補充,「SEA 腦波壓力評估系統」委託國內三大醫學中心合作收集腦波大數據,透過新進機器學習演算法處理腦波信號後,再利用人工智慧 AI 演算法進行分析,透過記錄 90 秒腦波訊號(EEG),並加以分析,就能提供客觀可量化的壓力評估指標,以及直觀的壓力數據分布圖,幫助醫師更精確診斷,提高患者信任度及服藥順從性,尤其適合經常感到孤獨的老年人。

楊聰財提醒,憂鬱症的成因複雜,容易導致負面情緒攀升、能量不足及睡眠障礙等,若沒有積極就醫診斷及治療,嚴重恐影響身心健康,甚至生活品質,若發現身邊親友有憂鬱症傾向,應盡快陪同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首圖來源:楊聰財診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