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得懂健檢報告嗎?專家解讀健康檢查十大異常項目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3 月 20 日 14:35 | 分類 生物科技 , 科技生活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你看得懂健檢報告嗎?專家解讀健康檢查十大異常項目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健康檢查已成為必然選項,但是面對琳瑯滿目的健檢報告,你真的看得懂嗎?針對 2023 年聯安健檢大資料庫「十大健康異常檢項」,聯安診所家庭醫學科暨職業醫學科主任王森德進行分析,看到健康檢查紅字不要慌張,但也不要輕忽。

根據 2023 年聯安診所健檢十大異常項目,以異常率來計算,發現與環境或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並與國人的十大死因具有緊密的關聯性,衛福部公布的 2022 年十大死因除 COVID-19 及肺炎外,如惡性腫瘤、心臟疾病或糖尿病等,多屬非傳染性疾病,這些慢性疾病都會造成健康危害。

王森德表示,慢性病的影響因子包括遺傳、環境與生活習慣,基因雖無法改變,但很多的醫學研究已經告訴人們,後天因素諸如改善環境及維持好的生活型態,其實是可以有效預防及改善慢性疾病,而從十大健檢異常項目中,其成因可大致分為兩類。

一、不良生活習慣:

痔瘡、胃炎/胃潰瘍、維生素 D 缺乏、大腸息肉、甲狀腺結節、脂肪肝、骨質減少、體重過重及高膽固醇血症等健檢異常或疾病,其實與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譬如少運動、缺乏日照及戶外運動的靜態生活型態,或是飲食習慣不佳,如攝取過多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高油脂)食物、缺乏攝取高纖維飲食和必要營養素攝取不足,還有抽菸喝酒等等。

二、污染或高壓的生活環境:

環境污染、高壓的工作與生活等,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胃炎/胃潰瘍、甲狀腺結節等風險增加。

十大健檢異常有不少為重要慢性疾病成因,有相關健檢異常者不可不慎:

  1. 胃潰瘍:慢性胃炎,如萎縮性胃炎,以及胃潰瘍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而胃癌是國人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第八位。
  2. 大腸息肉:大腸息肉中的腺瘤型息肉與大腸癌的發生息息相關,而大腸癌為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二位及死亡率第三位。
  3. 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結節,需進一步釐清是否為惡性腫瘤。甲狀腺癌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七位。
  4. 脂肪肝、高膽固醇、體重過重,這三項異常與「代謝症候群」相關,而「代謝症候群」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腎病,甚至惡性腫瘤的重要危險因子或具有共病性。
  5. 自律神經失調:會造成心理性疾病與睡眠障礙,進一步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6. 維生素 D 缺乏:會導致骨質疏鬆,也與癌症、免疫系統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相關。
  7. 骨質疏鬆:會影響長者的活動能力及增加跌倒與骨折等意外事件的風險,而跌倒與骨折是導致長者失能與長期照護需求的重要原因。

面對健檢異常,不輕忽檢查結果很重要,而健康檢查分為檢查和報告解讀兩階段,有些人做完檢查後,認為數據略高且感覺無不適,因此忽略檢查結果與後續追蹤,這是錯誤觀念。王森德提醒,即便數據輕微異常,也可能在未來演變成嚴重疾病,因此有三點要提醒民眾讓健檢發揮最大價值。

一、看到紅字不要慌張,但也不要輕忽

  • 紅字表示數據異常,對健康有潛在危害,需要專業醫師建議,應積極改變生活作息或介入治療。
  • 異常數據為邊緣值的灰色地帶,未必是罹患疾病,可透過積極改變生活型態降低患病風險。

二、檢查報告正常也不要鬆懈

  • 即使是最好的篩檢工具,亦可能有其極限,無法在疾病初期篩檢出來。
  • 疾病發展速度不一,個案也可能在篩檢週期之間發病。定期健檢並保持良好生活作息才是長遠之策。

三、「亞臨床期」及「亞健康族群」的迷思

  • 亞臨床期:有些健檢結果處於邊緣或灰色地帶,雖然臨床症狀不明顯,但可能存在潛在疾病風險,如亞臨床甲狀腺功能異常、高血壓前期、胰島素阻抗增高或糖尿病前期等,需要醫師及專家給予預防性介入的建議,並密切定期追蹤,進一步避免或延緩疾病的發生。
  • 亞健康族群:有時即使報告正常,身心仍可能存在潛在問題,這些傳統健康檢查工具所檢查不出來的不舒服症狀或感受,如慢性食物過敏、腸漏症、微量營養素缺乏、抗壓荷爾蒙異常,需要透過功能醫學檢測找到根源,並導入適當治療方式。

(首圖來源: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