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從微小塵粒逐步成長為岩石世界,中間卻要面臨重大挑戰:當塵粒長到數十公分至一公尺,容易因氣體阻力落入中心恆星,或碰撞碎裂,形成所謂「公尺障礙」(meter-size barrier)。這使天文學家難以解釋岩石行星(如地球)究竟如何從小到大順利長大。 繼續閱讀..
「風吹砂」有望突破行星形成難題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18 日 22:17 | 分類 天文 |
「風吹砂」有望突破行星形成難題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18 日 22:17 | 分類 天文 | edit |
行星從微小塵粒逐步成長為岩石世界,中間卻要面臨重大挑戰:當塵粒長到數十公分至一公尺,容易因氣體阻力落入中心恆星,或碰撞碎裂,形成所謂「公尺障礙」(meter-size barrier)。這使天文學家難以解釋岩石行星(如地球)究竟如何從小到大順利長大。 繼續閱讀..
海王星大小的超大質量系外行星,密度竟然比鋼還大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3 年 09 月 16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恆星 TOI-1853 也稱為 TYC 1468-1031-1 或 TIC 73540072,是顆位於牧夫座的穩定活動 K2 型矮恆星,距離太陽約 545 光年,質量約太陽 85%。此恆星有一顆密度超高的系外行星 TOI-1853b,以極近距離繞恆星運轉,一週僅 1.24 天。
本是同根生,科學家提類地行星與超級地球形成的統一理論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3 年 01 月 15 日 14:33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航太科技 | edit |
和地球一樣由岩石構成的超級地球如何形成?為什麼同系統內的多顆超級地球會那麼相似?現在一項有關岩石行星形成的新理論,能同時解釋超級地球與類地行星的起源。 繼續閱讀..
太陽系質量巨獸的由來:木星曾吞掉大量微行星加速自身成長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6 月 24 日 17:05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edit |
隨著太陽系形成,木星也長成如今我們所見的龐然大物,質量比太陽系其他行星質量加總還大 2.5 倍,但它的形成過程還是個謎。直到最近,朱諾號發現木星內部充滿微行星殘骸,表明這顆行星曾吞噬大量嬰兒行星來餵養自己。 繼續閱讀..
金星雲層太過乾燥,新研究抹去金星生命可能性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1 年 07 月 01 日 9:15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edit |
金星是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儘管如此,科學家還是相信金星雲層中可能存在外星微生物。為了解鎖金星密碼,NASA 與 ESA 都已宣布將於 2030 年代發射新的金星探測器,然而一篇新研究指出金星的大氣層太過乾燥,即使是最耐旱的微生物也無法生存,再度坐實金星難搞的地獄行星名聲。 繼續閱讀..
放射性元素的加熱作用影響行星的可居性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18 日 8:15 | 分類 天文 | edit |
岩石行星的熱演化和 3 種長半衰期的放射性元素鉀、釷和鈾有關。後兩種元素在岩石行星地函的濃度在不同行星系統間可能會有數量級變化,因這些元素是由罕見的中子星碰撞過程產生。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和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討論這些變化對地球大小的行星熱演化的影響。 繼續閱讀..
地球為什麼不是水世界?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19 年 02 月 18 日 8:30 | 分類 天文 | edit |
我們都說地球是水行星,但是水僅占地球質量一小部分,宇宙有些行星的水可能達重量一半之多。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某些行星系統充滿水,而其他的行星系統較乾燥?可能的答案是鋁-2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