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病是貓咪常見的疾病,甚至是健康的頭號殺手。交大的團隊開發檢測技術,透過分析貓砂中的尿素變化,5 分鐘就能讓飼主掌握愛貓的腎臟情況,進一步協助獸醫追蹤治療方式,技術領先全球。
交大新技術造福貓奴,5 分鐘掌握愛貓腎臟情形 |
作者 中央社|發布日期 2020 年 01 月 14 日 16:00 | 分類 3D列印 , 光電科技 , 生物科技 |
黑色素隨演化轉移位置保護血幹細胞,相關研究可為相關移植鋪路 |
作者 Chen Jeffery|發布日期 2018 年 07 月 15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 edit |
1970 年代末,生物學家理解造血幹細胞在體內需要專一的微環境,這種環境被科學家稱為造血區位(haematopoietic niche)。而他們好奇的是,為何具有相同功能的區位在不同生物體內的位置會有差別,比如說包括人類的成年哺乳類動物位於骨髓,而非哺乳類的脊椎動物卻位在腎臟。 繼續閱讀..
舊器官再利用?再生醫學新突破 |
作者 連 以婷|發布日期 2013 年 04 月 18 日 17:44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 edit |
(photo credit:OTT LABORATORY)
在3D器官列印技術尚未成功前,我們還能用甚麼方式製造所需的器官?美國科學家對舊有的器官進行「洗滌&加工」,在實驗室成功培養出腎臟,並移植到老鼠身上。
此方法與阿塔拉醫師在10年前用塑膠模型培養人工膀胱的方法類似,但做法與技術更全面且周到,構想是這樣的:先取出一顆老腎臟,卸除上面老舊的細胞,只留下一個如蜂窩狀的組織框架,接下來就在這個框架上培養病人的細胞,重建腎臟。這種方法有兩大優勢,首先,新腎臟的組織與病人相匹配,因此在移植後,病人無需終生服藥來抑制免疫系統的排斥反應;其次,將大量增加可用器官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