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引發全球恐慌,許多傳染病學家警告,疫情可能蔓延數月、甚至數年之久,恐怕有上百萬人喪生,但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Michael Levitt 認為,當前數據不支持此種悲慘論調,估計全球會更快從疫情中復原。
諾貝爾獎得主:疫情或比預期更快觸頂,無需過於恐慌 |
作者 MoneyDJ|發布日期 2020 年 03 月 25 日 12:45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Dr. Dan Shechtman 訪台,指出科技新創是台灣面對高齡化社會的出路 |
作者 連 以婷|發布日期 2018 年 11 月 16 日 15:12 | 分類 名人談 , 新創 , 科技教育 | edit |
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博士(Dr. Dan Shechtman)應科技部邀請訪台,參與「2018 Taiwan Tech Arena 暨 TIEC 國際投資媒合會」並接受《科技新報》專訪。他於專題演講中指出台灣少子化嚴重,對未來產業發展相當不利。政府除應鼓勵生育外,在科技教育上更需投入資源且不可偏廢,從幼稚園到大學,將科技新創精神實際貫穿於教育中。 繼續閱讀..
【諾貝爾 2018】促進生質能和新藥開發,化學獎頒給蛋白質演化研究及基因工程工具 |
作者 李 怡萱|發布日期 2018 年 10 月 04 日 1:32 | 分類 生物科技 , 科技教育 | edit |
2018 年諾貝爾化學獎出爐,由英國科學家 Sir Gregory P. Winter 和兩位美國科學家 Frances H. Arnold 及 George P. Smith 獲得,3 位科學家將分享由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所頒發的 900 萬瑞典克朗(相當於新台幣 3 千多萬元)獎金。3 位得獎者的研究藉由模擬自然界的演化過程,最終促進新燃料和藥物的開發,並進一步推動醫療和環境的進步。 繼續閱讀..
2017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獲獎 3 學者為低溫電子顯微鏡革新者 |
作者 Shoichi Chou|發布日期 2017 年 10 月 05 日 11:24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 科技教育 | edit |
2017 諾貝爾化學獎發表了,得獎人是瑞士的雅克·杜伯謝(Jacques Dubochet)、美國的喬基姆·法蘭克(Joachim Frank)及英國的理查·韓德森(Richard Henderson)3 位學者,以表彰他們的低溫電子顯微鏡革命,使觀測高解析度生物分子結構成為可能。 繼續閱讀..
2016 諾貝爾化學獎:來自英、法、荷的 3 名學者以「設計與合成分子機械」研究獲獎 |
作者 林 薏茹|發布日期 2016 年 10 月 05 日 18:56 | 分類 名人談 , 尖端科技 , 會員專區 | edit |
2016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於台灣時間 10 月 5 日揭曉,與今年的物理學獎相同,化學獎同樣由 3 位學者共享殊榮,分別為出生於法國、任教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 Jean-Pierre Sauvage,來自英國、任教於美國西北大學的 Sir J. Fraser Stoddart 以及來自荷蘭、在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教書的 Bernard L. Feringa,3 名學者以「分子機械(molecular machine)的設計與合成」貢獻奪下諾貝爾化學獎。 繼續閱讀..
化學原來可以如此美麗,顯微鏡下看化學反應 |
作者 藍 弋丰|發布日期 2014 年 10 月 18 日 0:00 | 分類 會員專區 , 科技趣聞 | edit |
諾貝爾化學獎剛出爐,得獎的三位科學家以「超高解析螢光顯微技術」成就,獲得此一榮銜,不過,這可能不大能激勵你攻讀化學,因為在咱們的中學化學教育裡頭,化學就是一堆枯燥的反應式,不過,雖然不用用到得獎的「超高解析螢光顯微技術」,但只要在一般的高畫質顯微攝影下,你會看到化學反應本身其實繽紛燦爛、美不勝收,或許會讓你對化學的印象就此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