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的互動介面,一定得靠正面螢幕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12 月 03 日 7:45 | 分類 手機 , 軟體、系統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手機的互動介面,一定得靠正面螢幕嗎?


如果從 1973 年算起,手機陪人類走過幾十年,或許比你我都年長。

人類操控手機的主要介面,在這幾十年從實體按鍵變成螢幕,但你有沒有想過,離開螢幕,用其他形式與手機互動呢?

先不管你有沒有想過,總之手機廠商已開始嘗試了。

例如 vivo NEX 3、小米 MIX Alpha 等,中國手機品牌要麼拿出量產機,要麼展示工程機或概念機,無一例外將螢幕顯示區域延展到側面,同時增加手指的操控角度。

大家取了好聽的名字──瀑布螢幕(Waterfall Display),實際上是曲面螢幕的進階版。以華為 Mate 30 Pro 為例,螢幕側邊彎曲度達 88°,正面視角幾乎看不見邊框,同時華為取消實體音量鍵,轉而用敲擊側邊螢幕,以叫出音量條的方式進行音量調節。

▲ 華為 Mate 30 Pro。(Source:科技新報)

儘管這種變化需要使用者慢慢適應,但都透露一個訊息:大家不滿足與手機的互動介面只有正面螢幕,正在嘗試延伸到邊框(螢幕)。為了拓展使用者與手機的互動介面,其實已努力了很長時間。

手機背面的觸控板

早期智慧手機時代百花齊放,出現過形形色色、令人眼前一亮的設計,且辨識度極高,不像現在的手機產品如此高度同質化。

例如翻蓋、滑蓋手機,當時是功能性體現,且兼具機械美,但受限於技術瓶頸,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大部分都在手機背面嘗試。

Motorola ME600 便是一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經典翻蓋產品,由於獨特的向後翻蓋形態,稱為「後空翻」。摺疊狀態下,ME600 的正面是螢幕,背面是全鍵盤──攝影鏡頭和閃光燈一個不少。當手機展開 180° 之後,螢幕和鍵盤便處於同一平面了。

此時螢幕的背面,也成了人機互動介面。Motorola 在這片空曠平面放置一塊觸控板,你可以一邊若無其事地瀏覽正面螢幕,私底下悄悄用握住手機的手指在觸控板滑動、雙擊選定等操作。

當時看起來這設計似乎很酷,實際上操作卻並不那麼方便。Motorola 只在接下來幾款手機使用這個設計,到 Razr XT910 便拋棄它。

無獨有偶,近兩年盡顯創新力的 OPPO,起初也採用過類似背部觸摸板方案,似乎是向 ME600 致敬。2013 年 9 月 OPPO 推出旋轉鏡頭手機 OPPO N1,賣點除了頂部可旋轉的鏡頭,背面部分也內建觸控板。

觸控板尺寸為 3×4cm,外觀與後蓋融為一體,當時一度解讀為「解決使用者單手使用大螢幕手機的難題」,使用者能在後置觸控板滑動、點擊等操作,支援自定義叫出日常功能。

▲ OPPO N1。(Source:Maurizio Pesce from Milan, Italia [CC BY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可惜的是,觸控板的實際使用頻率並不高,使用者體驗也說不上好。到了 OPPO N1 mini 便取消後置觸控板設計,這也是 OPPO 創新技術為數不多、曇花一現的功能。

儘管這些嘗試都失敗了,可是對手機發展來說是件好事。

把指紋模組放到後背去

現在來看,後置指紋辨識模組或許是利用手機背面最成功的嘗試。

智慧手機時代的後置指紋手機,仍然來自 Motorola──2011 年發表的 MOTO MB860,是筆者當時非常嚮往的手機。準確來說,指紋模組在手機頂部後側邊框,整合電源鍵,這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方法。

但由於採用滑動式指紋解鎖技術,使用體驗並不如人意,因此還是沒能流行。直到後來,指紋技術逐漸成熟,同時正面螢幕越來越大。大眾對更高螢幕占比的追求,將原本放在正面的指紋模組改到手機背面。

▲ 一加 6。

螢幕指紋還未成熟的時間裡,相當大部分的 Android 智慧手機都採用了後置指紋方案。它放置的位置處於手機背部上方,一定程度符合使用者握手機的姿勢,並且能盲摸。

為了突出差異化,部分手機還支援在這個指紋模組做滑動、長按等互動操作,叫出常用功能。

不過從外觀看,後置指紋模組做得最不違和的,還是堅果 Pro2,把指紋和錘子的 Logo 合二為一,觀感非常舒適。

▲ 堅果 Pro 2 和堅果 Pro。

未來的可能性

今年湧現大量瀑布螢幕探索互動方式,最初能追溯到 2014 年的三星 Galaxy Note Edge。彼時三星推出這款一邊是直螢幕、一邊是曲面螢幕的手機,顛覆所有智慧手機型態。三星寄望使用者利用這部分曲面螢幕,進行快捷開關操作、查看簡訊通知等。

後來的事情證明那一點點曲面螢幕區域,不足以讓它獨立成為一塊操作空間,但不妨礙三星開創曲面螢幕手機的先河,隨後幾年三星堅持推出兩邊都是曲面螢幕的手機,最終引領了潮流。

▲ 三星曾提交的曲面螢幕操作專利。

曲面螢幕最大的問題在於誤觸,今年曲面螢幕彎度更大,誤觸機率更高,vivo 選擇了按壓方式解決問題。

由於 vivo NEX 3 的瀑布螢幕曲率接近 90°,手握邊框會直接觸到螢幕。vivo 取消了機身側邊的實體按鍵,只留頂部的實體開關機鍵以備用。同時採用 NDT 的壓力感測器,使用者透過按壓鑲嵌在外圈的壓感按鍵,完成調整音量。

這是目前可體驗到的技術,但仍有一些尚未完全開發的技術有待觀察。

例如超音波技術,過去 5 年,業界對超音波技術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

2016 年,密西根大學電氣工程與計算科學系教授 Kang Shin 受《蝙蝠俠:黑暗騎士》啟發,研發「ForcePhone」軟體,利用手機麥克風和喇叭發出高於 18KHz、接近超音波的聲音,當使用者觸碰螢幕或緊握機身,會改變「聲音」,麥克風感應並隨後透過軟體將信號轉化成指令,使手機完成相應任務。例如你狠狠捏一下手機,就能呼叫 SOS。不過最終也沒能落地。

近兩年,終於有人成功應用在手機。例如三星 S10 系列手機的超音波螢幕下指紋辨識,以及華碩 ROG 遊戲手機 2 採用超音波技術的 AirTriggers 功能。

AirTriggers 其實就是在邊框兩邊置入超音波模組,使用者可按壓邊框來做到遊戲中移動和攻擊等操作,類似遊戲搖桿的真實操作。儘管 ROG 遊戲手機 2 定位是遊戲較小眾,但採用的超音波技術或許是人機互動的突破點。

(Source:gsmarena)

提供技術的顯通科技表示,這種超音波模組技術不局限材質,無論玻璃、金屬還是陶瓷機身,都能適應,也意味著理論上除了邊框,手機能突破螢幕,讓其他部位也能在超音波技術的加持下成為互動區域。

從技術角度來看,當前業界要求越來越高螢幕占比和越來越一體化的機身,然而手機內部的空間卻逐漸被越來越多零件占據,取消實體鍵為其他零組件讓路,已然成為趨勢,如果要加入超音波感應模組,體積必須夠小。

我們可以自然操控手機嗎?這樣的互動會有學習成本嗎?除了邊框和背面,還有其他互動方式嗎?這些都是業界面臨的問題,我們需要給點時間讓他們去探探路。

好消息是,經過數年發展,現在手機商用的超音波技術讓我們看到一點希望,至少滿足日常使用,相比 3 年前的超音波指紋技術成熟多了。

蘋果取消 3D Touch 關閉螢幕多方互動的窗口,超音波會不會打開下一道多方互動的大門呢?

(本文由 PingWest 授權轉載;首圖為三星 Galaxy S10;來源:Flickr/Kārlis Dambrāns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