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細胞培養雞肉,新加坡還打算發展細胞培養海鮮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2 月 01 日 8:30 | 分類 農業科技 , 食品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不只細胞培養雞肉,新加坡還打算發展細胞培養海鮮


許多新創公司以吃肉不用養整隻動物的概念,研發各種培養肉,雞肉進度較快,COP27 氣候大會有新創趁機宣傳培養雞肉,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核准首款培養雞肉。不過最早積極核准培養肉的新加坡,野心不只雞肉,還打算發展培養海鮮。

新加坡成為全球最積極推動培養肉的國家原因很明顯,身為彈丸之地、糧食進口國,新加坡一直對提升糧食自給技術不遺餘力,因是攸關存亡的國家安全問題。

另一方面,新加坡發展培養雞肉、培養海鮮也很容易理解,畢竟新加坡最知名的料理就是海南雞飯、辣椒蟹。全世界有許多研發培養肉的新創可滿足新加坡需求,培養海鮮包括牡蠣、龍蝦等各種海中珍饈。

其實培養肉並非新科技,最早 1907 年就有醫學研究開始細胞培養技術,不過培養肉研發很少針對海鮮,進度最快的雞肉之外,許多培養肉新創的目標都是牛肉。但人類的海鮮需求也相當龐大,1960 年以來,全球漁獲消費量成長是人口成長近兩倍,可見人們吃下越來越多魚。

培養肉的宣傳論點是減少溫室效應,這點放在海鮮也成立。雖然魚不像牛羊會放屁排放甲烷,但為了補魚,漁船要燃燒相當多油料。另一方面,溫室效應也影響漁獲,海水暖化、酸化,造成海洋生態改變,使漁業資源受嚴重威脅,雪上加霜的是,養殖漁業也同樣受氣候變遷威脅,難以彌補漁獲損失。

新加坡認為比起養殖漁業,培養肉才是穩定海鮮供應的終極解方,且認為身為亞洲國家,發展培養海鮮有先天優勢,因為前十大吃魚國七個是亞洲國家,市場潛力大。

培養海鮮新創 2021 年取得總投資達 1.15 億美元,雖然比起總體培養肉新創取得的 13 億美元投資來說只是小部分,不過成長快速,比起 2020 年投資倍增。全球培養肉海鮮的主要研發新創企業有研發蝦肉、龍蝦肉的新加坡「好吃肉」(Shiok Meats);鮭魚、鱒魚與鯉魚肉的德國布魯海鮮(Bluu Seafood);鮪魚肉的美國藍浪(BlueNalu),以及香港 Avant Meats。

Avant Meats 除了培養魚肉,因應粵菜的花膠料理──花膠由大型魚魚鰾製成──還研究特殊利基市場,就是培養魚鰾,不過目前為止,雖然能培養魚鰾細胞成形,但口感還不對。

新加坡糧食自給率低於一成,為了改善潛在國家安全危機,設下 2030 年要將糧食自給率提升到三成以上目標,積極推動相當多科技,包括室內農業及培養肉,大體上就是發展為「工業化」在工廠般室內環境生產,如此就能擺脫國土面積大小的限制。

新加坡全力支持下,培養肉至少有個確定的發展基地,不過培養肉海鮮能不能廣為消費者接受,又是另一回事,魚肉可能還容易,蟹肉若只是做成蟹棒條可能也無妨,但辣椒蟹要是沒有螃蟹殼,恐怕就怪怪的了。

(首圖來源:Shiok Me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