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斷鏈」才是去台化關鍵!台大院長直指:比美中地緣政治嚴重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2 月 24 日 9:30 | 分類 半導體 , 國際觀察 , 晶片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人才斷鏈」才是去台化關鍵!台大院長直指:比美中地緣政治嚴重


台積電赴美設廠引發去台化、人才出走、掏空台灣等話題,加上 2021 年歷經晶片荒、中美貿易戰,各國追求供應鏈在地化,去中化、去亞洲化的聲音不斷浮現,無形中重塑著全球供應鏈,在這個「全球化已死」的洪流下,台灣半導體到底該怎麼走?

台灣自己握有「去台化」關鍵,影響甚至比美國地緣政治大

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接受《科技新報》採訪時表示,「『去台化』問題從不是對或錯,而是一個問號,問題癥結在於『怎麼做』,這件事情完全掌握在我們手中,而且影響比美國的地緣政治還大」。

張耀文坦言,看到台積電赴美的消息時相當感動,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光景。針對人才出走話題,他認為台積電赴美設廠,才 300-500 人就有人才出走疑慮,「台灣現在面臨人才『斷鏈』,為何大家不重視?為什麼反而不在乎教育體制?」

他認為,關鍵在於「人才培育」,如果擁有一個好的教育體制,能培育出新的工程師,而赴美和出走的工程師有機會成為開疆闢土的角色,為產業帶來正向循環,提升人才的國際化能力。此外,台積電赴美也有利多,擁有更多資金做更先進研發,做大產業、搞好生態系統,變得更有競爭力。

張耀文認為,台灣半導體業要繼續走下去,光靠台灣人一定不夠,況且台灣半導體業的就業人口數,有 98% 是台灣人、只有 2% 是外國人,而且台灣的博士越來越少,所以留才、育才、磁吸外國人才,是當前重要的問題。

Source:科技新報整理。

「去亞洲化」很難,台灣角色是跟全世界合作

台積電赴美設廠除了因應地緣政治外,張耀文認為還有助於延伸台灣國力和產業力,與海外夥伴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和產業生態圈,並舒緩台灣用電和用水壓力,「台積電用電量占全國 8% 以上,EUV 設備更是吃電怪獸,如果台積電所有晶片全在台灣、不到美日設廠,台灣的地理條件很可能會限制住台積電能力,而停電和缺水尤其是大傷 」。

但另一方面,赴美設廠也會導致製造成本增加、技術外流隱憂,考驗著台積電的管理和輪班文化。張耀文表示,雖然到國外設廠,基本上還是台灣掌握最先進製程,台美維持 N-1 代、N-2 代差距的狀況,若美國希望前進到 N-0 代,這已經是政治而非技術性布局,不過要在美國維持最先進技術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台灣的製造業榮景是多種原因造就,包括工程師文化、產業特性和生態鏈、製造文化和基本訓練,不是一個建廠就能完成。

他也預期,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塑可能如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所說的「全球化已死」,或是半導體產業區域分工的全球化昇華,各國將擁有自己的半導體廠,而台灣角色會跟全世界合作,台積電會按照計畫到各地設廠,包括到德國建廠。

「去中化」議題背後的警訊,台灣還有什麼樂觀的理由?

針對去中化議題,張耀文表示「中國今年出現兩大里程碑!」IC 設計、EDA 兩大領域最重要的國際會議「ISSCC」和「DAC」,中國論文入選數首次超越美國,成為第一,意味著中國的技術研究將成為不可忽視的存在。

張耀文強調,產業發展背後需要強大的研發實力,台灣之所以有這些輝煌成就,也是過去學術界不斷累積而來。台灣過去曾立下「DAC ICCAD 論文數三年內倍增」的目標,自 2004 年之後論文數開始飛漲,這也造就台灣 10 年後(即 2014 年至今)的半導體榮景,「從今年這兩大里程碑可知,中國現在已經慢慢起來,很可能在 5-10 年內為他們的半導體榮景作為奠基」。

Source:張耀文院長整理。

他認為「去中化」不一定會成功,供應鏈可能去中化,但中國半導體會朝向本土化發展,也許 5-10 年很難趕上世界水準,但靠著國家市場夠大、資金夠多,以及現在握有的成熟製程,半導體仍會自成一格,不斷發展下去,前瞻晶片雖難以量產、但足以作為中國軍事用途。其中關鍵就是「人才」,這也是中國最大優勢,況且現在國家半導體發展被美國掐住,為求生存,「中國政府一定會灌注全力在人才培育」。

張耀文相信,學術發展才能帶動產業,這些產業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必須腳踏實地的培養,「台灣研發能量目前仍維持高檔,雖有榮景,但若沒有人才,該怎麼支撐產業?台灣人將越來越少,10 年後將對學術界帶來大傷,況且台灣半導體有 98% 人才在國內,除非找到國外人才,否則我們是趨勢向下。針對去中化,台灣應該引以為戒,不該一直嘲笑中國,因為 10 年後可能大不同,我們有什麼樂觀的理由?」

「全球化已死」之後,台灣下一步該怎麼走?

目前全球都祭出各國晶片法案,積極扶植自家半導體業,張耀文認為,這有助於增加廠商國際競爭力,並吸引具競爭力的廠商,但很可能影響產業公平性,減稅過多也會損失政府的營利事業所得稅。

Source:科技新報製表。

他建議,政府應該重視有技術的新創公司,從目前政策可看出政府是積極扶植外商增加就業,但台灣有多間具潛力、前瞻技術的小型新創公司,比大公司更需要這些資金,如果政府將資金進行策略性支援,等到 10 年、20 年後孵化長大,這些新創相信能為產業發展帶來更多競爭力、更健康,也為納稅人的錢做出更有效的運用。

此外,人才是台灣面臨的最重要問題,若要補足,除了先前談過的注重 STEM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和 Mathematics)教育和增加科技女力外,還有吸引外國人才,像馬來西亞、印尼華僑因為文化跟台灣相近,而越南性格敦厚,地緣也較為接近,是台灣可以爭取海外人才的對象。

Source:科技新報製表。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